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后星孛虚、危,历氐,余百日,帝访群臣。世南曰:“昔齐景公时,彗见,公问晏婴,婴曰:‘公穿池沼畏不深,起台榭畏不高,行刑罚畏不重,是以天见彗为戒耳。’景公惧而修德,后十六日而灭。臣愿陛下勿以功高而自矜,勿以太平久而自骄,慎终于初,彗虽见,犹未足忧。”帝曰:“诚然,吾良无景公之过,但年十八举义兵,二十四平天下,未三十即大位,自谓三王以来,拨乱之主莫吾若,故负而矜之,轻天下士。上天见变,其为是乎?秦始皇除六国,隋炀帝有四海之富,卒以骄败,吾何得不戒邪?”
帝尝作宫体诗,使虞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选自《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①世基:虞世南的哥哥。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议者方晋二陆方:相比
B.迁太子中舍人迁:贬职
C.公穿池沼畏不深穿:开掘
D.使虞和和:依照别人诗歌的题材、体裁做诗歌

文中“景公惧而修德”中的“而”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蟹六跪而二螯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虞世南“忠直”和“多才”的一组是 (    )

A.①勿以功高而自矜,勿以太平久而自骄②引为府参军,转记室
B.①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②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
C.①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②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
D.①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②迁太子右庶子,固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虞世南和虞世基同胞兄弟,都以才学闻名当时。虞世基文章写得清新刚劲,超过虞世南,但不如虞世南学问渊博。
B.虞世南安贫乐道,坚守节操,重情厚意,宇文化及杀死了隋炀帝,又要杀虞世基,虞世南抱着虞世基大哭,请求代虞世基而死。
C.虞世南认为,天变不足畏,事在人为,唐太宗只要勿以功高而自矜,勿以太平久而自骄,善始善终,天下就会长治久安。
D.秦王李世民很看重虞世南的才学,但不喜欢他的刚直,即皇帝位以后,封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常与他商榷古今,采纳他的建议。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言语段断句。
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2)把下面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②自谓三王以来,拨乱之主莫吾若,故负而矜之,轻天下士。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闵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过蒙拔擢 B.则告诉不许
C.臣之辛苦 D.至于成立

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相同的一句是()
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诏书特 B、猥以微贱 C、历郎署 D、是以区区不能废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则告诉不许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纤歌凝而白云遏
C.宇文新州之懿范 D.之二虫又何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 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对下列句子中相应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 间:机会
C.客伺久,辄大怒诟:责骂
D.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焉:书架书箫各四,古今籍在积土成山,风雨兴
B.以:竹床一,坐之不敢兴兵拒大王
C.且:或变味,亦不觉也臣死不避
D.之:与怅然久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B.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C.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D.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②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用“/”线给下面画线的语句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胡母班,字季友,泰山人也。曾至泰山之侧,忽于树间逢一绛衣驺(穿红衣服的骑士),呼班云:“泰山府君(招收魂魄的神)召。”班惊楞,逡巡未答。复有一驺出呼之,遂随行。数十步,驺请班暂瞑,少顷,便见宫室,威仪甚严。班乃入阁拜谒,主为设食,语班曰:“欲见君,无他,欲附书与女婿耳。”班问:“女郎何在?”曰:“女为河伯妇。”班曰:“辄当奉书,不知缘何得达?”答曰:“今适河中流,便扣舟呼青衣,当自有取书者。”班乃辞出。昔驺复令闭目,有顷,忽如故道。
遂西行,如神言而呼青衣。须臾,果有一女仆出,取书而没。少顷复出。云:“河伯欲暂见君。”婢亦请瞑目。遂拜谒河伯。河伯乃大设酒食,词旨殷勤。临去,谓班曰:“感君远为致书,无物相奉。”于是命左右:“取吾青丝履来!”以贻班。班出,瞑然,忽得还舟。
遂于长安经年而还。至泰山侧,不敢潜过。遂扣树,自称姓名:“从长安还,欲启消息。”须臾,昔驺出,引班如向法而进。因致书焉。府君请曰:“当别再报。”班语讫,如厕,忽见其父着械徒作,此辈数百人。班进拜流涕,问:“大人何因及此?”父云:“吾死不幸,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困苦不可处。知汝今为明府所识,可为吾陈之。乞免此役。便欲得社公(土地神)耳。”班乃依教,叩头陈乞。府君曰:“生死异路,不可相近,身无所惜。”班苦请,方许之。于是辞出,还家。
岁余,儿死亡略尽。班惶惧,复诣泰山,扣树求见。昔驺遂迎之而见。班乃自说:“昔辞旷拙,及还家,儿死亡至尽。今恐祸故未已,辄来启白,幸蒙哀救。” 府君拊掌大笑曰:“昔语君:‘死生异路,不可相近’故也。”即敕外召班父。须臾至,庭中问之:“昔求还里社,当为门户作福,而孙息死亡至尽,何也?”答云:“久别乡里,自欣得还,又遇酒食充足,实念诸孙,召之。”于是代之。父涕泣而出。班遂还。后有儿皆无恙。
(选自干宝 《搜神记》)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伯乃大设酒食,词旨殷勤。殷勤:热情
B.昔驺出,班如向法而进引:拉
C.厕,忽见其父着械徒如:到、往
D.吾死不幸,遣三年见:被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属于胡母班神奇经历的一组是()
①遂拜谒河伯②于长安经年而还③ 如厕,忽见其父着械徒作
④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⑤岁余,儿死亡略尽⑥于是代之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母班一开始帮助泰山府君,虽然有惧怕的因素,但主要在于他愿意帮忙。
B.胡母班苦苦请求,泰山府君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此时他就已经知道了胡母班儿子要死去的结局。
C.胡母班和泰山府君三次见面都很惧怕,原因都一样。
D.答应父亲的要求,并且儿子死去后,胡母班并没有责备父亲,显现了他敬重父亲的品质。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适河中流,便扣舟呼青衣,当自有取书者。
(2)感君远为致书,无物相奉。
(3)府君拊掌大笑曰:“昔语君:‘死生异路,不可相近’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浩,字浩然,辽阳渤海人。天辅中,辽东平,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平阳多盗,临汾男子夜掠人妇,浩捕得,榜杀之,盗遂衰息。近郊有淫祠,郡人颇事之。庙祝、田主争香火之利,累年不决。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强宗黠吏屏迹,莫敢犯者。郡中大治,乃缮葺尧帝祠,作击壤遗风亭。
贞元元年,浩进拜平章政事。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从之。未几,改封蜀王,进拜左丞相。正隆二年,改封鲁国公。表乞致仕。海陵曰:“人君不明,谏不行,言不听,则宰相求去;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则求去。卿于二者何居?”浩对曰:“臣羸病不堪任事,宰相非养病之地也,是以求去。”不许。
海陵欲伐宋,将幸汴,而汴京大内失火,于是使浩与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浩从容奏曰:“往岁营治中都,天下乐然趋之。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不听。浩朝辞,海陵问用兵利害。浩不敢正谏,乃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 对 曰 赵 构 无 子 树 立 疏 属 其 势 必 生 变 可 不 烦 用 兵 而 服 之 海 陵 虽 喜 其 言 而 不 能 从 也
海陵至汴,累月不视朝,日治兵南伐,部署诸将。浩欲奏事,不得见。会海陵遣周福儿至浩家,浩附奏曰:“诸将皆新进少年,恐误国事。宜求旧人练习兵者,以为千户谋克。”而海陵部署已定,恶闻其言,乃杖之。
初,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浩入见,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浩对曰:“有。”曰:“谁欤?”浩曰:“秦始皇。”上顾左右曰:“岂可使我为始皇乎!”事遂寝。
是岁,薨。上辍朝一日。谥曰文康。(选自《金史·张浩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焦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以策太祖干:求见 B.郡中大治:安定太平
C.表乞致仕致仕:降职 D.事遂寝:停止,搁置

④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浩办事干练的一组是
①正隆二年,改封鲁国公②浩捕得,榜杀之,盗遂衰息 ③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则求去④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 ⑤而海陵部署已定,恶闻其言,乃杖之⑥乃缮葺尧帝祠,作击壤遗风亭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问张浩攻打宋朝的利弊,张浩想阻止又不敢正面劝谏,于是用委婉的话回答,皇帝虽然喜欢他的话,但却没有听从。
B.金太祖和金太宗对张浩都很器重,先任张浩为承应御前文字、提点等职务,后来还越级升任为卫尉卿。
C.皇帝想废除科举制,张浩暗示皇帝自古以来的帝王除秦始皇外,都任用儒生。于是废科举之事从此不再提了。
D.由于汴京大内宫廷失火,皇帝命令张浩等人营建南京宫室。张浩认为民力没有恢复,不宜大兴土木,但皇帝海陵王没有听张浩的劝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2)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从之。

(3)宜求旧人练习兵者,以为千户谋克。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断句。(限断6处)
对 曰 赵 构 无 子 树 立 疏 属 其 势 必 生 变 可 不 烦 用 兵 而 服 之 海 陵 虽 喜 其 言 而 不 能 从 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