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拔除稻田中的稗草;清除食肉的“黑鱼”,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
A.保持生态平衡 |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
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 D.使物质能够尽快循环流动 |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
下列所示的黏性末端是由几种限制性内切酶作用产生的()
A.1种 | B.2种 | C.3种 | D.4种 |
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l-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右图是雌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情况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由图可知雌激素相应的受体在细胞内 |
B.雌激素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
C.该“激素—受体”复合体能直接影响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
D.雌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穿过两层膜并作用于核内DNA |
某种开花植物细胞中,基因P(p)和基因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将纯合的紫花植珠(基因型为PPrr)与纯合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杂交,F1全开紫花,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则F2中表现型为紫花的植株基因型有()
A.9种 | B.12种 |
C.6种 | D.4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