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孙中山组织发动了“二次革命”,下列关于“二次革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次革命”是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都属于反专制的革命 |
B.“二次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袁世凯复辟帝制 |
C.“二次革命”发生的原因是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 |
D.“二次革命”由于陈炯明的叛乱而失败 |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
着历史的演变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中,能深刻体现的是
清朝黄龙旗中华帝国旗民国五色旗人民共和国国旗
A.中国领土的变化 | B.人民地位的变化 | C.思想文化的变化 | D.国家观念的变化 |
1925年毛泽东《沁园春·雪》:“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中“谁主沉浮“揭示了作者当时思考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是
A.建立政党,发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问题 |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问题 |
C.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组建革命队伍的问题 |
D.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
1922年秋,孙中山在上海召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会议,其中心议题应该是
A.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B.通过《中国国民党宣言》 |
C.研究国民党改组计划 | D.讨论把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 |
有人说,孔子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内心提供一个可以对抗世俗权利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利转。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便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是对中国人有罪的。”这段言论在历史上最早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 B.维新变法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了近百年中国的美国研究及中国人认识美国的里程,以下哪一项反映的是民国初年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
A.火车时代,堪比道家所言“乘风而行” | B.战略盟友,民主国家 |
C.纸老虎,一天天坏下去 | D.政治典范,民权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