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下表数据显示,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下列各项与增长现象无关的是( )
项目 |
1952年总产量 |
1957年总产量 |
比1952年增长 |
||||
粮 |
1.64亿吨 |
1.95亿吨 |
19 % |
||||
棉 |
130.4万吨 |
164万吨 |
26 % |
||||
钢 |
135万吨 |
535万吨 |
296 % |
||||
煤 |
0.65亿吨 |
1.3亿吨 |
100 %
|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实验: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如此反响
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
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
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
D.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
194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做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及其附件,规定了地主减租减息的基本原则;1950年中共中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张减少地租,减轻利息,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和当地恶霸。土地政策的调整说明
A.中共均采用了和平与渐进的方式进行土改 |
B.国家通过强制的手段获得地主的土地 |
C.国家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来自于国情 |
D.中共均以缓和农村阶级矛盾作为土改目的 |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重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
D.试图消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B.义和团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