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的时代,但不同的国家又都有着自己的特征和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机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它们或笨重庞大,或精微细巧……工业文明在许多方面截然不同于古老的农业文明:结构复杂的机器取代了简单的手工工具。
——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分)
材料二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革命可以不要前提,但是英国例外。英国工业革命本身是一系列革命性变革的结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什么?(2分)
材料三 看下图。(图片说明:阿曼德·哈默,1898年生于美国的纽约,1921年时已拥有200万美元的资产,同年来到苏俄,并于10月28日获得了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取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哈默对苏俄当时的工业十分感兴趣。后在列宁的支持下,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哈默在苏俄的成功与苏俄当时实行的哪一政策直接相关?这一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施的?(5分)
材料四 日本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为了赶上和超过其他发达国家,不能不利用政府的力量。政府的作用不仅仅是制定各种经济立法,把各种经济纳入轨道,而且通过国民经济计划和行政指导等方式……为调解以民间企业自由竞争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和计划之间的矛盾,日本政府一般采取“行政指导”的方法……从1951年开始,日本通产省对钢铁工业每隔五年制订一次“合理化投资计划”,政府的这种行政指导使日本钢铁工业迅速发展,取得最佳效果。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下卷》
(4)根据材料四概括日本政府为推动工业化进程采取的措施(不得摘抄原文)。日本的这种经济模式被称为什么经济模式?(5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在走向工业文明的进程中,各国必须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 多极化趋势加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阅读题(37题14分,38题14分。39题为附加题,有能力的同学选做)
材料一 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我们看到了冲天的焰火、铺张的画卷、跳跃的活字和金灿灿的司南。它们分别代表着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现代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强化了这一事实,中国不但是个文明古国,而且还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的技术大国。
—— 新华网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大发明流入传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了重要的作用。造术和印刷术替宗教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民国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三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1)从材料一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在料————

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⑴ 有人认为:“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简述理由。
⑵ 中途岛海战美国为什么会以少胜多?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谈谈你的想法。
⑶ 中途岛海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德国之强迫普及(即普通)征兵制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为1.4万人)
——《德国国防法》(1936年)
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凡应服兵役者,遇下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战时和遇特别紧急情况时,德国国防部长授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
——《德国兵役法》(1935年)
请回答:
⑴ 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指出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
⑵ 希特勒上台后,除上述变化外,另有哪几个方面的相应措施?
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上述情况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
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回答:
⑴ 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
⑵ 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⑶ 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频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无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的?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件?
(3)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