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杨爵,年二十始读书。家贫,燃薪代烛。耕陇上,辄挟册以诵。兄为吏,忤知县系狱。爵投牒直之,并系。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从同郡韩邦奇游,遂以学行名。
登嘉靖八年进士,授行人。帝方崇饰礼文,爵使王府还,上言:“臣奉使湖广,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殍食之。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赢饥寒之众!”奏入,被俞旨。久之,擢御史,以母老乞归养。母丧,庐墓,冬月笋生。推车粪田,妻于旁,见者不知其御史也。服阕,起故官
帝经年不视朝。岁频旱,日夕建斋醮,修雷坛,屡兴工作。方士陶仲文加宫保,而太仆卿杨最谏死,翊国公郭勋尚承宠用事。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等作颂称贺。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今天下大势,如人衰病已极。腹心百骸,莫不受患。即欲拯之,无措手地。方且奔竞成俗,赇赂公行,遇灾变而不忧,非祥瑞而称贺,谗谄面谀,流为欺罔,士风人心,颓壤极矣。诤臣拂士日益远,而快情恣意之事无敢龃龉于其间,此天下大忧也。去年自夏入秋,恒旸不雨,元日微雪即止,民失所望。此正撤乐减膳,忧惧不宁之时,而辅臣言等方以为符瑞,而称颂之。欺天欺人,不已甚乎!
先是,灵宝县黄河清,帝遣使祭河神。大学士杨一清等屡疏请贺,御史鄞人周相抗疏言:“河未清,不足亏陛下德。今好谀喜事之臣张大文饰之,佞风一开,献媚者将接踵。愿罢祭告,止称贺,诏天下臣民毋奏祥瑞,水旱蝗蝻即时以闻。”帝大怒,下相诏狱拷掠之。
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帝震怒,立下诏狱搒掠,血肉狼籍,关以五木,死一夕复甦。所司请送法司拟罪,帝不许,命严锢之。狱卒以帝意不测,屏其家人,不许纳饮食。屡滨于死,处之泰然。既而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鋐以救爵,先后箠死狱中,自是无敢救者。
工部员外郎刘魁,给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系,历五年不释。至二十四年八月,有神降于乩,帝感其言,立出三人狱。未逾月,尚书熊浃疏言乩仙之妄。帝怒曰:“我固知释爵,诸妄言归过者纷至矣。”复令东厂追执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与共麦饭毕,即就道。尉曰:“盍处置家事?”爵立屏前呼妇曰:“朝廷逮我,我去矣。”竟去不顾,左右观者为泣下。比三人至,复同系镇抚狱,桎梏加严,饮食屡绝,适有天幸得不死。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灾,帝祷于露台,火光中若有呼三人忠臣者,遂传诏急释之。
爵之初入狱也,帝令东厂伺爵言动,五日一奏。校尉周宣稍左右之,受谴。先后系七年,日与怡、魁切劘讲论,忘其困。所著《周易辨说》《中庸解》,则狱中作也。
(选自《明史》)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方崇饰礼文,爵因使王府还崇饰:粉饰
B.日夕建斋醮,修雷坛,屡兴工作工作:土木工程
C.帝震怒,立下诏狱搒掠搒掠:拷打
D.校尉周宣稍左右之左右:侍从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爵“奇节”的一项是    (   )
①耕陇上,辄挟册以诵                ②兄为吏,忤知县系狱。爵投牒直之
③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            ④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
⑤饮食屡绝,适有天幸得不死          ⑥日与怡、魁切劘讲论,忘其困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杨爵正道直行,即使当初任职低微,也敢于言所见不平之事,慷慨陈词,以古道衬今政废弛,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B.针对朝纲废弛,奸佞当道,献谀之事盛行,杨爵上书极谏,既指责夏言、严嵩等人,又明言皇帝不理朝政,姑息养奸。
C.文中写周相、刘魁、周怡等人因直言而系狱,又写了周天佑、浦鋐等人的正义之举,正面衬托了杨爵的凛然无畏,正义之行可敬。
D.文章对杨爵的记载详细全面,既写了他读书时的刻苦,也写了其孝可嘉,再写其治学之苦。“冬日笋生”更为奇妙,作者褒扬之意顿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推车粪田,妻馌于旁,见者不知其御史也。服阕,起故官。
译文:
(2)所司请送法司拟罪,帝不许,命严锢之。狱卒以帝意不测,屏其家人,不许纳饮食。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划9处)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关,毋诸侯       内:通“纳”,接纳
B.君安与项伯有       故:故事,往事
C.备他端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指意外的变故
D.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私见张良,具告事    ②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①臣韩王送沛公      ②固不如也。且之奈何?
C.①良入,具告沛公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故非确然能辨人之泾渭,不如不与人见。然天下无块然独处之人,势不能不出而与人见也。士君子处此难矣哉!
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赀,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书,不出与人见也。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东南士亦愿交此公。此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狗间。”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
是时边事急,广陵儿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侘傺无聊,不数年,病矣。
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公,工为诗,儿识之。”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明年,此公目病,或不能视。予窃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会目病甚,又念母老,乃别予归,意怆然,不复与予见者。予私以为予当复见之,孰意遂不复见耶?
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尝以书寄予大梁,至数千言。言“子当不长贫贱。他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愿足矣!他则子之事也,予何言。”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
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乃使掾往慰盛母。掾归,为予言盛母年且八十,妻倍孝谨。一老仆,樵以供两孀妇,糠豆不赡,裋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予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易人者,佐盛母饘粥。市石,檄南陵令碑其墓,予自书“盛此公埋骨处”,从其生时请也。
(节选自清·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出与人见也固:本来
B.遂为广陵儿所绐:欺骗
C.广陵儿此公出家资讽:劝说
D.他日节江上拥:执持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如不与人见
其负大舟也无力
B.不复与予见者
知我不降明
C.予墓在
则耻师
D.赎其田易人者

亦犹今视昔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
(2)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
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说“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4处,2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选自苏轼《晁错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骑射,杀首虏多用:由于,因为。
B.皆惊,上山陈:同“阵”。摆开阵势
C.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其意坚:使……坚定
D.专以射为戏,死竟:竟然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②饮食与士共之
③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④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李广学习军事的一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结果三个匈奴人射伤了宦官,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被迫逃回到李广那里。
B.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引刀自刭。
C.李广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不善言辞,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
D.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

把上面两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