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创办的报刊是
A.《时务报》 | B.《民报》 | C.《新华日报》 | D.《新青年》 |
下文摘自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电文:“……匪盘踞赣闽于兹七载,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兵力达百余万,此次任匪从容脱围已为惋惜,迨其进入湖南……沿五岭山脉西窜而来,广西首当其冲……”某一时期是指()
A.太平天国时期 | B.国民革命时期 |
C.十年对峙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下列对话材料中,尚缺一个标题,最贴切的是()
背景 |
对话 |
1912年,清帝退位 |
文三:“大清朝来了,现在是民国,你还敢留辫子,小心被当成满清余孽!” 赵四:“那我得赶快剪掉辫子。” |
1917年,清帝复辟 |
赵四:“大清皇帝回来了,你还不赶紧买条假辫子戴上,小心被当成革命党!” 文三:“哪里有卖,我得赶快去买一条。” |
A、民风兴衰B、民智未开
C、民主日新D、民族觉醒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上说:“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运动,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 ……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
B.看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
C.未看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
梁启超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所作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指出:“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因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1895年)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下列不符合梁启超意思的是()
A.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立场软弱,存在卖国行为 |
B.与李鸿章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责任主要在于清政府 |
C.攻击李鸿章的人,只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激于义愤,“徒快其口舌而已” |
D.在处理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攻击者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 |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A.讨论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
B.寻求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