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猜想:水滴开始下落的过程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为此,他做了这样的实验:将米尺竖直放置,滴管嘴与米尺的0刻度线平齐,如图所示,当墨水刚从滴管嘴滴出时,用数码照相机的摄影档[该相机摄出视频影像,每隔0.05s摄下一帧(即一幅)静态画面]摄下该滴墨水自由下落的全过程;接着在媒体播放器上逐帧观看拍下的静态画面,发现第8帧画面上墨水才从滴管滴出,他从第8帧画面开始,每隔2帧选出一张画面,读出有关信息并填入下表中。
画面 |
水滴已运动的时间t(s) |
水滴下落的距离h(cm) |
第8帧 |
0 |
0 |
第10帧 |
0.1 |
5.0 |
第12帧 |
0.2 |
20.0 |
第14帧 |
|
|
第16帧 |
0.4 |
79.8 |
(1)如图是小强选出的第14帧画面,请你根据该帧画面提供的信息完成下表的填写。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证明小强的猜想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该墨水下落0.2s的平均速度是 m/s。
(3)小强分析表中的数据,无法确定水滴下落的距离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猜想:水滴下落的距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之间可能存在定量关系。请你在下面的图中,根据表中的数据作出水滴下落的距离h与水滴运动时间的平方t2之间的关系图,由图象得到h与t2的关系是 (选填“成正比”、“成反比”或“不确定”)。
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
⑴根据实验记录他绘制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是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在10min末这一时刻,杯里的物质处于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态”)。
⑵继续加热到水沸腾,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且一直保持不变,则水的沸点是____℃。
小丽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小丽实验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
(2)小丽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乙所示,则图____(填a或者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小丽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丙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4)根据图像可知,水的加热过程有以下特点: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
(2)相距同样远,小华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小明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小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小明通过棉线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晴天正午,小明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光斑的形状与什么要素有关呢?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他们马上进行了探究,他们猜想光斑的形状:
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
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即孔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是_________(合理、不合理)的;
(2)为了进行探究,他们制作了甲、乙、丙、丁四张带孔的卡片,如图所示,其中甲、乙卡片中小孔的尺寸均为3mm,甲、丙、丁卡片中的大孔的尺寸均大于2cm,且丙、丁卡片中大孔尺寸相同。在进行探究时,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张白纸,把带孔的卡片置于上方,让太阳光通过卡片上的孔,观察纸面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让你在甲、乙、丁三张卡片中选择一张卡片用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你选用________卡片;在探究“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是否有关”时,小明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白纸上得到四个圆形光斑,由此得出“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无关”的结论,这结论_________(可靠、不可靠),若由你进行探究,你将如何设计带孔的卡片?请在虚线框内画出孔的形状。
(3)小明采用如图4所示的方式进行小孔成像的实验,可以看到较大孔对应的光斑为孔的形状,较小的孔对应的光斑为圆形(太阳的像)。如果增大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则光斑的形状会渐渐变成圆形。如图5,屏到孔的距离为30cm,光斑形状和孔一样为三角形;如屏到孔的距离为150cm,光斑形状变为圆形(图6)。
通过探究,他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
A.如果孔太大,通过孔形成的光斑的形状的确与孔的形状有关; |
B.小孔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实像,此像所对应的物体是太阳; |
C.如果要使小孔所形成的圆形光斑大一些,应该将孔到地面的距离变小; |
D.不管孔的大小、孔的形状如何变化,光斑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
如图是某学习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是点燃的蜡烛,B是与A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
(1)此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 不易确定的问题。
(2)实验时,小组成员应在 (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4)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要使蜡烛B与A的像重合,必须使蜡烛B 玻璃板(选填“靠近”或“远离)。
(5)实验过程中,如果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6)调整实验器材后,再次实验,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观察记录之后,将B蜡烛撤掉,拿一张白纸放在刚才B蜡烛的位置,眼睛在A侧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选填“有”或“没有”) A蜡烛的像。为了说明像是虚像,你是如何“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