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本大题共3小题,共1 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有一批才气很高的诗人,被称做“七月诗派”。这个诗派的诗,现在还偶被人吟诵。
在纪念阿珑百年诞辰的会议上,“七月诗派”的诗人鲁煤朗诵了《又见阿珑》,声音苍冷浑厚,有回旋的力度。八十岁的老人能够有如此激越的声色,在场的人无不动容。都是普通的句子,没有奇异的词语,可句句打在心头。诗如果是真情的盘绕,就是好的。
鲁煤健谈,至今还恪守着纯粹的诗格,不媚俗,不趋时,缘情而文,因爱而诗。他早期的诗很美,与那个时代的不少同派诗人一样,受过俄国诗人的影响。作品虽不多,却是在苦海里寻找暖意的波光。那都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不矫情,无粉饰,即便幼稚,也有自己的能量。比如1 945年那首《致普式庚(普希金)》:
“在被二十世纪的蓝天笼罩的/东方亚洲的黄土上/作为一个中国的子民/为什么有你一样的忧愁?”
他后来的诗,基本都是从这样的惆怅里升腾出来的,忧郁,不屈,果敢。他诗中的一些意象和艾青是接近的,虽然没有艾青那么柔润。但他拒绝京派诗人和海派诗人的精致与灰色,向着太阳的饥渴从来没有消失过。那是时代受难者的吟哦,在大地的荒草和野林间,他犁下了绿色。
鲁煤的可爱还在于他常常解剖自己,比如,抗战刚结束,他就在((忏悔》中写道:
“是我吗,朋友/那忘掉了自己的奴隶身份/在兄弟们被侮辱与损害的灵魂面前/大发绅士脾气的?……”
这或许是他精神的原色,在诗中没有自怜的声音,殊为难得。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而那些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人的诗,则盛气凌人。
鲁煤没有这些,他的境界是高的。文字虽流于直白,却真实、可爱。通读他的诗,感到他是一名战士,唱的是浑厚的歌。他不屑于和权力及贵族为伍,自我是在时代的烽火里映照出来的,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诗句,显现着历史的心灵投影。
阿珑、绿原、鲁煤等“七月诗派”的诗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他们在浑浊的人世间,却有自己的一块绿地,时代狂风的扫荡之后,依然泛出美的色泽。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丈人大概是最有才气的。他们在红色的心绪里,不乏缠绵和爱欲,纯情的与崇高的因素汇聚一起,于是有了特别的诗格。这个诗格源于个性与时代使命感的挥洒,自我的困苦与民族的困苦是一体的。  
(取材自孙郁的《诗格》,有改动)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七月诗眶”的一些诗人诗作,明显地受到俄国诗人的影响。
B.“七月诗睚”的很多诗人,都具有非凡的才气和鲜明的个性。
C.“七月诗零”的诗作,总是混杂着缠绵与爱欲、纯情与崇高。
D.“七月诗海”的诗具有自我困苦与民族困苦合而为一的特征。

作者以鲁煤扫例,写到了“七月诗人”的哪些“诗格”?
文中说“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你如何看待这…评价?请联系自己的读写书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河流记
李汉荣
①从四岁在故乡的小河里学会游泳,已几十年过去了。几十年里,与河流、与水的感情越来越深,可谓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看河景,沐河风,听河声,早已是我每日都要进行的功课,若是哪一天不看一眼河流,不听一会儿水声,就成了一个亏欠和心痛。游泳,也成了我多年的习惯。
②有一次,我和朋友旅行来到海南的天涯海角。当夜晚落潮刚过,我跳下海游了约半小时,领略到了海的凶险,而且险些被涌浪卷走。那一刻,笼罩海面的夜色使我有了深渊在即的恐怖,好在我及时随着落潮回旋的余波顺势拼命游到浅滩。我返回岸上,岸上看海的朋友竟浑然不觉,他不知道,我其实刚刚从死神大张的口边侥幸逃出来。
③海里的那次冒险游泳,使我对陆地河流、尤其是对故乡的河流,有了更深、更亲切的感情。几十年来,在河里无数次的游泳,我竟没有遇过一次危险,仅有几次小小的呛水。在我心目里,至少对于我,河流是厚道的、友好的。
④但是,千万不可轻薄地去挑战河流,不可狂妄地去蔑视河流,更不可怀着恶意去糟蹋和伤害河流。
⑤我们应该像我们的先人那样,从内心里尊敬和热爱河流,并且多多少少对河流怀着一点畏惧,怀着一种崇拜。
⑥把河流看做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不,河流就是历史老人本身,大地的往事都镌刻在河流弯曲的身上。随便一粒沙、一块河边的石头、一页沉没于河底的船的碎片,都记载着过往时光的遭逢际遇,其间有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和情节啊。你随意拾取一粒石子,在它细密的纹路里,肯定浓缩着比《史记》更浩瀚更久远的时光密码。
⑦把河流看做一位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家和具有无穷原创力的创造者,他凿通万山、培育万物、养活万民、灌溉万世,如此大学问和大本领,河流竟是无师自通,无往不利,是何故?是因为河流秉持了“参天地,赞化育”的大道,利天下而不自利一分,育万物而不独占一物,河流真正做到了为天地工作,为众生操劳。得大道者,方有大德、大学问、大智慧、大本领。河流是上苍花了亿万年的课时精心培养的学问家和工程师,河流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彰显天意,广施福泽,创造奇迹。
⑧即使是一条小河,他也比我们有见识、有故事得多,他见过许由、屈原、司马迁,见过褒姒、西施、王昭君,见过陶渊明,见过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见过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和曹雪芹;见过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知道吗?就是你家门前的那条小河,他对你早已遗忘的你们家族数百年的家谱,也能倒背如流。他见过你爷爷以及你爷爷的爷爷,见过你外婆以及你外婆的外婆,他见过你妈还是个小女孩子时的样子,那是初夏的午后,她与邻居小孩在河边戏水的时候,河水就打湿过她那葱白一样的脚丫子……
⑨是的,如果我们静下心来,默默想一下河流,我们就会对河流生出无限的感念、深情和敬意。
⑩然而,如今,我们,对于脚下大地,对于万物生灵,对于水,对于河流,我们还有几许尊敬,还有几许深情,还有几许怜惜?还有哪一片土、哪一座山、哪一棵树、哪一种生灵、哪一条河、哪一条溪,不被我们欺凌、掠夺、糟蹋和伤害?在孟浩然沉吟过的田野上,还剩下几处田园意境?在李白放歌的山水间,还存有几许山水诗意?
⑪当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金钱拜物教成为人们迷信的“邪教”,当颠覆传统、解构信仰、践踏美德成为丑陋的时尚,我们上不畏天,下不敬地,外无造化可师,中无心源可得,我们心藏大欲,手挥利器,放纵欲望的虎狼,迷醉于形同抢劫的所谓升官发财、争名夺利、一夜暴富、“只要我生前洪福齐天,哪管它死后洪水滔天”等等邪恶低级的快感。危险啊,只差一步,我们就成了穷凶极恶、吞噬万物的大地的蝗虫和大自然的敌人。
⑫我们一路张狂,一路狂啸,见山欺山,见水辱水,见鸟烹鸟,见琴焚琴,见色起邪心,见玉生贼胆。我们像迷狂的风魔,张牙舞爪蹂躏着大地,也蹂躏了我们本可以纯正高尚一些的心灵。
我们可曾发现,如今,还有几只鸟,愿意停在我们屋顶,与我们聊聊天、拉拉家常,或亲热地呼唤我们的乳名,或用水灵灵的语调向我们朗诵几首唐诗?还有几眼山泉,愿意向我们投来深情的眸子?它们早已痛苦地闭了眼睛,不愿再见到我们;还有几条干净的河流,愿意收藏我们的身影?它们很浑,像我们的内心一样浑;它们很浅,像我们的情感一样浅;它们失去活水源头,才变得如此残破和恓惶,那是痛彻心扉地在提醒:人啊,倘若不找回你的心灵源头和情感活水,你们的心灵之河,大地的生命之河,又如何能重新荡漾,并映照出天地万物的倒影?
(节选自李汉荣《河流记——大地伦理与河流美学》,有删改)
结合全文来看,第②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认真阅读文章,思考为什么“我们应该从内心里尊敬和热爱河流”?
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划线句进行赏析。
我们可曾发现,如今,还有几只鸟,愿意停在我们屋顶,与我们聊聊天、拉拉家常,或亲热地呼唤我们的乳名,或用水灵灵的语调向我们朗诵几首唐诗?
本文的语言极富特色,请以第⑧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怎样理解本文最后的“找回你的心灵源头和情感活水”这句话的含意?面对当前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读了此文后,说说我们该如何“找回心灵源头和情感活水”。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服饰中的自我
华梅
在心理学中,个性主要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欧洲心理学学者将其称之为人格,他们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不下五十种,可见对于个性或人格的分析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叶奕乾、祝蓓里所编的《心理学》一书中说个性是“客观现实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个性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换而变化的”。陈仲康、张雨新编著的《人格心理学》则认为,“人有表现于外的、给予他人印象的特点,也有外部未必显露的、可以间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这些稳定而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给人行为以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包括身心在内的真实的个人——人格。” 人格一词来自于拉丁文“面具”,把面具指定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两层意思,一层是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演出的种种行为,一层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
根据这样的观点,结合服饰心理学中的着装心理学,得出人格或个性在服饰中得到体现的结论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广义地说,每个人的着装行为实际上都反映出内心的真实的人格,无论其主观上是否欲求体现个性。而狭义地说,在着装者群中,某些人总是试图在个人的着装中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在自己的学说中将由面具演变而来的人格指为自我的外延。按照荣格的观点,“文化要求他所充当的角色成为人格……这种包括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真实的人,就是人格。”对于着装者来说,有些人总想通过个人的外部形象,即着装形象向周围的人显示“我”与众不同,也就是将自己的爱好、兴趣、需求以及对人生的看法都以物化的形象——服饰,向人们展示,以赢得所有与之交流的着装形象受众的肯定与另眼相看。
服饰,带有明显的个性倾向性,不要只将其看作个人简单的一时好恶。其原初动机的形成,完全有赖于个人的兴趣和世界观等内在因素。有时说某人穿衣很特别,或总是保持着自己的特征,这些评价很难说清是褒义还是贬义。但是表达个性的人又有什么错误呢?评价者尽管评价,着装者依旧“衣鸣惊人”。从服饰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那些人着装上的顽强意志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兴趣,而是根源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他生活的亲身体验以及在个人经历中所得出的对人生的看法,还有他对借助服饰显示个性的独特理解与表现形式的采用。所有这些主观、客观因素的交融与碰撞,便培养出不遗余力想在服饰上显示个性的着装者。
如果仔细分析一些着装心理个性倾向表现较强的着装者,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着装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个性决定的。有的人热情、开朗、活泼、外向,有的人深沉、稳健、多思、内向。一般来说,前者喜欢宽松的、适宜活动的服装款式,喜欢鲜艳的跳跃式的图案,喜欢漂亮、醒目的配饰以及便捷的着装配套形式;而后者喜欢平稳庄重的服装款式,喜欢沉着雅静的、细小玲珑的图案或干脆选择素色的衣物,喜欢精巧、细微、文静的配饰以及庄重的着装表征。服饰的选择以及个人形象的塑造都必然染上性格的色彩,同时在着装中显示出的个性还带有鲜明的典型性和反复交叉的多变性。
上层社会中不乏这类例子。相对于平民来讲,他们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因而就更容易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着装形象。多数上层人物喜爱“一贯装束”,那是因为他们希望确立较为稳定而又区别于他人的着装形象,从而给受众以连续视觉刺激,形成深刻印象,进而体现其顽强并有张力的个性。显示个性的着装心理,虽然可以通过真实的人物着装表征得以证实,但是仍然需要承认,显示个性的心理在着装中的表现是抽象的。它与求异是不同的,个性从人出发,求异是落实于物的。
(节选自《服饰心理学》,中国纺织出版社,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的内容进行佐证,意在说明这两部著作的观点是最准确的。
B.作者对“人格”一词进行词源的考证,得出两个层面的含意,仍是为了证明“人格”一词的复杂性。
C.一个人的着装形象必将展示出来他的与众不同,以及个人的爱好、兴趣、需求和对人生的看法。
D.如果服饰带有明显的个性倾向性,这不是简单的一时好恶,它完全有赖于兴趣和世界观等内在因素。

下列着装形式不属于表达个性的一项是()

A.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终生都穿着当时英国只有未婚女子才能穿的袒肩露颈的服装。
B.美国著名流行歌手Lady Gaga着装时而前卫时而浪漫时而硬朗时而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C.中山装是民国政府确定的礼服,然而建国后毛泽东在重大的政治、外交场合都穿中山装。
D.2014北京APEC会议各国领导人身着高级定制的具有“最中国”色彩的宋锦华服合影。

服饰与人的个性之间的关系怎样?请根据文意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土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⑤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剌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⑥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⑦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⑧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⑨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种永恒的光明。
⑩因此,
通读全文,结合语境,在文末写一句恰当的话。(不超过25字)
文章第①—③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赏析画线句。
⑴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
⑵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
分析第⑧段作者引用但丁《神曲》中诗句的作用。
本文写了作者在俄罗斯教堂游览的所见所思,请尝试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可以看见黑洞吗?
浩瀚宇宙,奇妙无穷。我们观测宇宙,能够发现许许多多在地球上无法实现的极端状态。宇宙中物质的密度就是如此。在宇宙中,有非常小的密度,也有近乎无限大的密度。那普通的星际空间,几乎就是真空,每立方厘米空间内大约只有1个氢原子。宇宙中还有星际云、分子云等等,它们的密度依次增大。像地球一类的行星,它们的平均密度大约是每立方厘米5克;而像太阳一类的恒星,它们的中心密度大约是每立方厘米150克。至于白矮星,其物质密度则达到了每立方厘米1吨。恒星质量再增大,当质量大到其中铁等重元素在恒星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最终也被挤压坍缩时,便会发生爆炸(恒星爆发),只留下一颗其密度超过每立方厘米1亿吨的中子星(完全由中子构成的星体)。
那么,中子受到它承受不住的更大的压力,又将如何?物质在受到压力作用时会产生一种反抗力,而中子则是普通物质形态的最后一道防线。压力再增大,突破这最后的防线,物质就会像陷进一个无底的泥潭,迅速不断坍缩,最后变成无限小,而引力则不可思议地强大,连光也不可能从那里逃逸的一种奇异状态。这就是黑洞。据认为,有一部分超新星爆发,就会遗留下这样的黑洞。
对于连光也无法逃逸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用一种虽然在物理学上并不正确,但是却可以帮助理解的一个比喻来加以解释。在地面上向上抛掷一只球,在重力(地球引力)作用下,它肯定会回落到地面。如果一次次地增加抛掷的速度,被抛掷的球就会上升得越来越高,飞得越来越远。如果是发射火箭,当火箭的速度达到11.2千米/秒时,它就能够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飞离地球逃逸而去。假若地球质量增加一倍,这个逃逸速度则将是15千米/秒;地球质量增加到10倍,这个逃逸速度又将是35千米/秒。地球质量越大,逃逸所需要的速度也越大。如果有一个天体的质量非常大,从它那里逃逸的速度超过了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那么,它就是一个连光也无法从它那里逃逸的黑洞。
黑洞不发光,当然无法被我们直接看到。不过,如果一个黑洞附近有一颗年龄比较老的恒星,两者形成一颗双星的话,那么,那个黑洞就可能从那颗恒星拉扯出气体,并将其吸入自身之中,此时,它将会发出强烈的X射线。现已查明,在天鹅座和天蝎座里就有这样的与老龄恒星构成双星的黑洞。利用日本的X射线观测卫星以及其他空间探测器,已经发现了许多这样的黑洞。
(选自《科学世界》)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普通的星际空间,每立方厘米只有1个氢原子,几乎就是真空,星际云、分子云的密度则依次增大。
B.恒星爆炸后,都会留下一颗中子星,中子是普通物质形态的最后一道防线,受到压力后,会迅速不断坍缩,最后变成无限小。
C.有观点认为,一些超新星爆炸,会遗留下黑洞。黑洞的引力是非常强大的,连光都无法从黑洞中逃逸。
D.如果黑洞附近有一颗年龄比较老的恒星,两者形成一颗双星的话,黑洞就会从那颗恒星拉扯出气体,并吸入自身之中。

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矮星物质密度非常大,理论上讲,每立方米的质量,相当于10几个成年男人的体重。
B.地球的平均密度大约是每立方厘米5克,而太阳的中心密度大约是每立方厘米150克,所以火箭逃逸太阳的速度应为逃逸地球的30倍左右。
C.黑洞本身不发光,所以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但如果黑洞和老龄恒星构成双星黑洞,就有可能被我们用特殊的观测器发现了。
D.黑洞神秘莫测,但随着日本科学家对天鹅座和天蝎座中双星黑洞的发现,相信用不了多久,黑洞的秘密就将被我们一一解开。

分点概括黑洞的特点。(每点不超过12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平淡的隽永
——悼丁聪先生
陈四益
丁聪先生去世的消息,毫不令我意外。他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已经一个多月了。十天前,丁太太打来电话,说这一次恐怕比较“麻烦”。我懂她的意思。多少回,他大难不死,虽有凶险,终于化险为夷。但这次,一直高烧不退,一直昏迷不醒,结果实难逆料。
丁先生和丁太太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从不愿麻烦别人,也从不肯做劳师动众的事情。丁太太说,如果丁先生这次在劫难逃,不打算开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老朋友,大多已届高龄,大热天往返劳顿,于生者有伤,于死者何益?一动不如一静,或可写一些文字,留下他生活的痕迹,留下一片情谊。怀念他,就请好其书,好其画,从而想见其人。她劝我不要去医院探望,因为探望昏迷不醒的病人已经没有意义。
造化弄人,这是一句老话,谁不曾受过命运的拨弄?丁聪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是他万万不曾料到的。
丁先生的父亲丁悚是知名画家。丁聪从小喜欢画画,父亲却坚决反对他走上绘画的道路。这大概就叫“干一行,怨一行”吧。可是万万不曾料到,父亲的坚决反对,反倒促成了丁聪的决心。我不知道当他饱尝绘画道路的无尽艰辛之后,是否领悟了父亲用心之苦,我只知道,在他晚年,时时怀念着反对他学画的“老丁”。不过他不曾后悔,他说:“我就是要画!”
丁聪提着画笔走上过抗日的战场,走上过反独裁、争民主的战场,他也进过被通缉的黑名单,被迫逃亡香港。他当时的漫画直到前些年还被台湾一家报纸整版刊出,编者写道:①要知道国民党为何丢掉了大陆,请看丁聪的漫画。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当他欢天喜地庆祝“解放”,热情洋溢投入新社会的建设时,他忽然变成了“人民的敌人”──钦定的罪名是“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反动派”。但是他不曾颓唐,他说:“我还是要画!”
戴在他头上的“帽子”摘掉以后,他回到了北京。满以为从此就回到了人民的队伍。但一到“文革”,他又被一顿“横扫”,劳动改造去了。他在“干校”养猪,以为此生将终老异乡,不再有重操画笔的希望。可他万万不曾料到,竟会有那一声惊雷,那一道电闪,刺破长空。他终于放下了喂猪的料勺,又拿起了画笔。他还是要画,只要一息尚存。
数十年的磨难,在这期间,丁聪追求的梦想曾经幻灭过,但却成就了他对社会更为深沉浑厚的理解与剖析。这或许可说是造化那一点残酷的公正。但这公正却不是人人都可领有,得到的人要付出血和泪的代价。
丁聪画笔虽然犀利,但待人却万分仁厚。他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苦头。“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文革”之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先生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先生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年,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此事若非丁太太谈及,谁也不会知道。
丁先生生命的最后两年,最遗憾也最痛苦的,是他已无法作画。但他谦和风趣之性不改。今年春节前我和妻子去看他,他始终含着笑意。别后,丁太太问他,刚才来的那位女士是谁?他脱口道:“陈家长。”丁太太既是他认可的“家长”,那么我的妻子自然是“陈家长”了。春节后我去看他,他依旧笑意盈盈。丁太太问他是否认识我,他用上海话回答说:“假使我勿认得伊,格末还认得啥人。”听到这话,我万分受用。每次见到他,都能感觉他拳拳的情意,也总是叹息自己的无力,既不能纾解他的病痛,也不能给他什么宽慰,只能从心底为他祝福,期望好人平安。幸好我同他合作的全部作品四卷五册,已在他生前结集印出,书名都是他亲笔题写。开作品研讨会的那天,丁先生大病之后,仍兴致不减为每位到会朋友在书上签名……
丁先生就这样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就是这平淡,才显出了隽永。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活在亲人们、朋友们、读者们的心底,才是真寿者。那些闹闹攘攘的告别,字斟句酌的讣告,人分九等的葬礼,不知究竟是为了死者还是活人。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文中说“丁聪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是他万万不曾料到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 理解文中句子划线①的含意。
要知道国民党为何丢掉了大陆,请看丁聪的漫画。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②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丁先生就这样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
文章以“平淡的隽永”为题,有何妙处?
作为一代漫画大师,丁聪的人生给你哪些启迪?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