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
|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夏者,中国之人也。”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与(孙)权并力,共拒中国”。两则记载中关于“中国”的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二者的含义同指当时的华夏民族 |
| B.二者的含义同指天下的地理中心 |
| C.前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后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 |
| D.前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后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 |
1962年,寓居台湾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写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诗反映了
| A.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广大人民渴望祖国的统一 |
| B.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
| C.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
| D.主张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
刘少奇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我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 刘少奇的这些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 A.文革的全面发动 | B.文革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无情践踏 |
| C.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 D.中共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
“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此制度是指
| A.基层民主制度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C.政治协商制度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
|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 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