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学名著阅读(共10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卡秋莎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视线移到陪审员那边,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充满恼恨了。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这是在法庭上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的情景。玛丝洛娃认出了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心情非常复杂。(《复活》)
B.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各路诸侯共讨董卓。董卓派华雄迎战。华雄连斩两员盟军猛将。关羽毛遂自荐,愿取华雄性命。袁术、曹操对此反应不一,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二人的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
C.刑台上的卡西莫多发现克洛德骑着骡子经过广场,于是他狂怒的面孔变成了温和的笑容,他向克洛德要水喝。但是这个当年收养他的义父却慌忙逃避卡西莫多的眼光,不想解救他,便急忙走了。(《巴黎圣母院》)
D.关公被围困土山,和前来劝降的张辽约定三事:一者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爽快答应了前两个条件,第三个却觉难从,后经张辽劝说才同意。(《三国演义》)

E.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宝玉:“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红楼梦》)
(20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红楼梦》中,凤姐趁贾琏不在家将尤二姐接入府中后是如何借剑杀人害死尤二姐的?
2.“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本来抱着希望,以为他会来一趟……然而从那天夜晚起,一切都变了,未来的婴儿也变成纯粹是累赘了。”请简述这个夜晚发生的事。(《复活》)
选做第(   )题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名著导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古代文学常识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文段中的A是哪部作品中的哪个人物?请赏析这段文字所采用的描写手法。
作品及人物:《》中的
赏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材料二: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颜渊为何感叹“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请根据文段,简要概括。
从材料二看,孔子培养人才的最理想的目标是什么?请结合现实,加以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也。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
结合季康子两次问政材料,具体分析孔子的为政思想。
结合论语选文,就第四段文字,说说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

简答题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与蒋干“两过江东”大有关系,请简要分析。
《家》中“鸣凤之死”使觉慧的思想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3)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 (《说苑·杂言篇》)
根据上述文字,简述儒家主张的交友原则和目的。
孔子对“商”“赐”的断言及依据是什么?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