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峡两岸虽未统一,但青海玉树大地震也引起了台湾同胞的高度关注。台湾方面表示愿意帮助青海玉树的救灾工作,特别是在慈善援助方面,更是连接了两岸的人心,“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即使有些小矛盾,仍然是至亲的亲人)的古训得到了事实印证。这告诉我们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真实性反映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要自觉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某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本市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而“扩内需,保增长”。这从唯物论角度表明
A.意识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 | B.规律可以被人类认识和改造利用 |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D.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我国科学家经过艰苦努力,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密图”之后,又成功地率先完成了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我国科学家能够完成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说明( )
A.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 B.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C.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 D.人类能够完成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
要改变漫画《失地农民的困惑》中出现的现象,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土地,这说明( )
A.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 |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C.正确的意识能够决定自然的进程 | D.发挥意识能动性就能认识客观规律 |
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通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
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
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