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一战期间,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国做了一番地质调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贫油。
材料二 1953年底,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国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的背景是什
(2)李四光认为“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在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和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请回答:
(1)与夏商时期相比,材料一中孔子的认识有何变化?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和西方不同时期“人文主义”在各自区域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同一辙——这就是一个绝对君主制的国家内部通过对政治的民主化改造来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英国革命与美国革命是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大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从现代化视角看,美国革命要完成哪两个主要任务?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
(2)材料中提到“英国革命与美国革命是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哪里?
(3)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你同意这种评价吗?为什么?
1988年,“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亚里斯多德
材料四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分别是西方和东方历史上最早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的教育家、思想家,两人都被誉为“人类的导师”。孔子还曾被称为“圣人”。
材料五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21日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问答,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斯多德的人格品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4分)
(4)结合材料四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隋炀帝时营建,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亟役万人,暴其刑威,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也,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六国者,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王夫之《读通鉴论》
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的灭亡有无关系?结合材料,应该怎样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