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汉语盘点2010”年度词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揭晓,其中“给力”一词位居榜首。“给力”成了热语说明
| A.新词语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B.新词语来源于作者的灵感 |
| C.新词语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 | D.新词语凸显了语言的动态变化 |
2008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强调,中澳实现了求同存异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哲学涵义主要是
| A.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 B.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统一 |
| C.只讲矛盾的统一性,不讲矛盾的对立性 |
| D.透过现象才能认识本质和规律 |
2010年的两会召开期间,业内专家们普遍认为: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往往会对股市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来说,这是
| A.联系普遍性的体现 |
| B.发展普遍性的体现 |
| C.运动绝对性的体现 |
| D.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
2007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排放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意在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重点和注意力放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质量效益上来,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速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说明
| A.世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
| B.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有利于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 |
|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 |
| D.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
2007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指出,如果不抓紧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任由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持续下去,不但会过度消耗能源资源,增加污染排放,还会加大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使得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由此可见
| A.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
| B.只要注意量的积累就能促进质变的发生 |
| C.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对事物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
| D.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
2007年6月6日,人民网载文指出,制度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建立全面完善的社会经济管理制度,我们还任重道远。这说明
| A.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
|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
| 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
| D.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