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名词承载着惨酷的历史意蕴,是法西斯势力所犯下的反人类罪的黑色象征
① “奥斯威辛集中营” ② “南京大屠杀” ③ “731细菌部队” ④“格尔尼卡大屠杀” 其中属于 “日本制造”的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应浙江督军吕公望邀请,赴浙江观钱塘江大潮时发出的感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思想中“潮流”的是
A.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主张 |
B.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之主张 |
C.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君主立宪之主张 |
D.义和团的扶清灭洋之主张 |
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革命的转变中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
A.革命主要对象前者发生了转变,后者没有发生转变 |
B.革命指导思想前者没有发生转变,后者发生了转变 |
C.领导力量前者没有发生转变,后者发生了转变 |
D.革命的动力前者没有发生转变,后者发生了转变 |
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对此理解正确是
A.这种史学研究方法更注重地下之资料的研究价值 |
B.用这种史学研究方法研究后得出的史学结论应该深信不疑 |
C.这种史学研究方法对于具体史实的考证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作用很大 |
D.新材料不一定是新发现新出土的材料,而是新眼光新视角看待的材料 |
孤独/亲人的丧失/又一次漂泊在海上/自然的慰藉/我没有爱过这世界/意大利一个灿烂黄昏/罗马/荒墟。 这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诗人拜伦的作品《《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下列作品与此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蓝色多瑙河》 | B.《战争与和平》 | C.《人间喜剧》 | D.《向日葵》 |
《纽约时报》中曾经评论道:这是一本令人欢欣鼓舞的关于全球化的著作,非常具有可读性……这里所说的是著作是托马斯·弗里德曼2005年所撰写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这本书中一句名言为:“装载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以及柏林墙的倒塌启动了世界变平的过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全球化完成于21世纪初期 |
B.信息技术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 |
C.面对世界的变得平坦,我们应该修筑保护墙 |
D.全球化开始于柏林墙的倒塌,因为柏林墙的倒塌拆除了地缘政治的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