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杨绛和他的父亲 
孙莲莲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她的父亲杨荫杭,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所以孩子们怕虽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钱钟书初见他时未免有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摸出其“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
杨绛的父亲有时也很严肃。那年杨绛16岁,正在振华女中的高中部读书。那时北伐战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小,一着急就涨红了脸。而且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男子又专爱欺负女孩子。她怕自己一站上板凳,就会被人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不会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听演讲。不过,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豁免。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她于是周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父亲却一口拒绝,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杨绛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并告诉她,自己从前做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一次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个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省的士绅联名登报拥护欢迎。他的下属擅自把他的名字也列入了欢迎者的名单,以为名字见了报,他即使不愿意也只好罢了,但他坚持“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的“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他对女儿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ve No!敢吗?”杨绛第二天到了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我不去!”为此还挨了老师狠狠的批评。虽然这并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只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的女孩子不肯上街去出丑,但父亲的做法在杨绛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杨绛的学业,父亲并不多加干涉,而是放手让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父亲钻研音韵学,常常把某字的平仄拿出来考她。杨绛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却也不急着教,只让女儿涵咏体味。还安慰她:“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她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她某字读什么声。女儿考对了,父亲高兴而笑。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杨绛只要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她的书桌上,即使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但假如她长期放着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父亲把书收走了,这就等于是父亲的谴责,无言的批评。杨绛喜欢读诗词小说,对父亲枯燥的音韵学“合口呼”“撮扣呼”之类不感兴趣。父亲也不强迫女儿学他的一套,还为她买来最喜欢的书籍。杨绛上大学分文理科的时候,因为各门功课都平均发展,所以为选专业一事颇费了一番踌躇。老师们推荐她报理科,她回家去问父亲拿主张:“我该学什么呢?”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于是,杨绛终于不顾老师们的惋惜和劝导,选择了她喜欢的文科。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杨绛因此感觉到自己似乎已升做父亲的朋友了。
杨绛是个贴心的女儿,每天早饭后,她总要给父亲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父亲饭后,她也要给父亲削个水果,或是给父亲剥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中午饭后,她非常懂事地带弟弟妹妹一哄而散,让父亲歇午。一次父亲叫住她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她就陪在父亲旁边看书。父女俩的感情就是这样平淡而深厚。
钱钟书觉得杨绛父亲“望之俨然,接之也温”,请问文中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杨老先生“温”的性格特点。
第二段用了很多文字引述杨绛与父亲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传记往往给人以人生启迪,这篇传记在教育子女、子女与父母相处等方面给人怎样启迪?请结合文本任选其中一个方面谈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概括分析题。
《史记》和《战国策》中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高度重合,其真实关系究竟为何,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看法。而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受制于已知材料难以决断,另一方面则是研究方法犹可商榷。事实上,战国史料中并不存在一个司马迁在其基础上“增益”以作《荆轲传》,且为刘向编入《战国策》的文本。唐人所见《战国策》已非刘向古本原貌。从隋唐时存世的东汉高诱撰注的《战国策》二十一卷本不载荆轲刺秦事来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中的“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并非刘向原有,而是出自晋时孔衍的《春秋后语》,孔衍撰写荆轲刺秦事主要采自《史记》,在体例上沿袭了《战国策》按国别编排的方式。隋初至唐约四十年间,两次由朝廷出面大规模有偿征集遗书活动,隋志著录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孔衍改写的《春秋后语•燕语》之荆轲篇已被附于《燕策》三卷尾。司马迁可能参考过某个早期文本,但这个文本较《史记•荆轲传》要粗陋得多,司马迁只是将其作为素材,而不是在其基础上“增益”。无论是《史记•荆轲传》还是《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其著作权都是属于司马迁的。
针对《史记》和《战国策》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的关系,这段材料质疑了哪种看法?
材料认为《战国策》二十一卷本和三十二卷本哪种更可靠?为什么?
材料认为司马迁是《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的作者,主要依据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科学奖要经得住时间考验
沈致远
⑴据不完全统计,国际性科学奖共有十几种。为何诺贝尔奖一枝独秀?
⑵科学奖的作用在于推动科学发展,设置科学奖应符合几项原则。首先是国际性,更重要的是科学性,自然科学是实证性的,判断真伪之唯一标准是实验。自1901年创立迄今,诺贝尔奖一直坚守以实验为准的基本原则,这是它一枝独秀“秘密”之所在。
⑶在科学性上,其余诸奖良莠不齐。以奖金超诺贝尔奖的基本物理学奖为例,获奖人中有七位不符科学性。一位是霍金,他的“黑洞霍金辐射”只是假说,并未被实验证实。此外有六位弦论者获奖,其中威腾是弦论者公认领袖。多年来,弦论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至今既无实验证明,也提不出预言可供检验,对物理学发展乏善可陈。
⑷借科学之名以“提倡宗教进步”的坦普顿奖,奖金也超过诺贝尔奖。获奖者除基督教神职人员,也有科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戴森获得2000年坦普顿奖,他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著名物理学家,折节俯就令人惋惜。
⑸创立于1991年、以“博君一笑,发人深思”为宗旨的玩笑诺贝尔奖只颁奖状不发奖金。别以为只是开玩笑,其2000年获奖者之一基姆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发人深思”并非虚言,寓思于乐别具一格。
⑹科学奖提升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的知名度,使公众认识到科学之重要性。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由吴健雄等以实验证实。公众不知弱相互作用为何物,遑论宇称不守恒。1957年李、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家喻户晓,激励许多青年献身物理学研究。尽管如此,奖金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年前,我收到某部门座谈会通知:为发展我国科学以早日获得诺贝尔奖出谋献策。我当即写信给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科学家,坦言:怎么能将诺贝尔奖作为发展我国科学之目的?幸而是内部通知,否则将贻笑大方。经他建议改变了会议宗旨。
⑺科学家对是否获奖应以平常心待之。美国遗传学家沃生和英国物理学界克里克发现基因之载体去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这是继达尔文之后生物学划时代的重大成就。两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诺贝尔奖,而是:“我们发现了生命之奥秘。”对广义相对论和核力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美国物理学家韦勒,获悉别人剽窃他首先提出的核力异常现象发表论文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笑置之说:“我下一次要小心点。”真正的科学家神游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命之妙、意识之谜,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奖金于我何有哉?
本文认为科学奖有哪些主要作用。
本文认为科学奖科学性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基本物理学奖、坦普顿奖在科学性方面的主要瑕疵是什么?
作者对“将诺贝尔奖作为发展我国科学之目的”持否定态度,结合文意分析其理由。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垂向大地的杨柳
李天扬
⑴丰子恺回来了,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
⑵11月7日,“丰子恺文化专列”开行。上海地铁1109号列车的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先生的漫画和哲语。9日是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地铁方面说,开行文化专列,一向大师致敬,二传递“讲文明树新风”的文化正能量。用半个多世纪前的旧作,来树今日之“新风”,说明好的艺术作品能超越时空。先生有一名篇曰《车厢社会》,有先生的画,这个“车厢社会”,会清朗许多罢?
⑶这两年,先生的画很热。由某家机构推出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在全国报纸上遍地开花。隔几天,就登一回,一登就一整版。发布者的自我定位是“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口气不小,移来形容丰公画作,倒也贴切。网络世界,先生同样广受追捧:微博上,有几个账号常发子恺漫画,粉丝量大,转发者众;微信上,“朋友圈”里,关于先生的帖子,很不少,也很受欢迎。
⑷我想,这恐怕与戾气横生、信任缺失的时风有关。先生的画作,像冬日阳光,像新鲜空气,让人温暖、神清。今天,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⑸先生的第一本画集,出版于1925年。编者叶圣陶先生有过生动描写:“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子恺黑白漫画,就这样以简陋的面目面世了。先生说:“我不能承认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我只承认漫画二字是在我的画上开始用起的。”
⑹抗战爆发,先生改画彩色风景人物画,以卖画贴补家用。画润一直很低,画受欢迎,为什么要“贱卖”?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艺术品犹米麦医药,米麦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饥,医药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疾,艺术品贱卖亦可使大众皆得欣赏。”持此想法并坚持这么做的大画家,有第二人否?
⑺接触过丰公后人的朋友,都感叹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2002年底,丰公后代一起在天山茶城开了一家画廊性质的小店铺,叫“丰子恺艺林”。店里最受欢迎的,是丰一吟老师临摹父亲的画作和她的书法作品,润格也极低。有一次,一位顾客要请一幅丰老师的书法,问清价钱后,硬是多付了好几百。丰老师笑着对我说:“我们这里像不像君子国,讨价还价是反着来的?”
⑻虽然先生秉持“贱卖”原则,但他的画即以金钱论,也从来不贱,拍卖市场上早已是天价了。论丰画的艺术价值,叶圣陶先生说得最到位:“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相与会心,也正是一代代读者读子恺漫画的感受罢?
⑼先生最喜画杨柳。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先生画了那么多杨柳,是画“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他,不也是一棵垂向大地的杨柳吗?正因此,一代代读者那么喜爱他的画,与他相与会心。
⑽先生虽因那场动乱,未享高寿,没能等到苦尽甘来,更不会想到,今天人们看着他的画坐地铁。但是,自己的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心田,洗涤后人心灵,或许先生作画时,就想到了。
⑾1925年的那个秋天,先生用图钉把一幅幅画别在壁上,恰似亲手插下一根根杨柳枝。今天,虽然插枝人早已不在了,但那根根枝条,已长成棵棵杨柳,绿树成荫,翠拂今人,泽被后世。
(摘自2013年12月6日的《文汇报》,有删改)
概括丰子恺“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的具体表现。
解释第⑵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第⑻段中引用叶圣陶对丰子恺画的评价,有何作用?
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垂向大地的杨柳”的丰富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琴,其实并无古今之分,仅有中外之别。现在所谓“古琴”的说法,是为了和西方的各种琴类乐器相区分罢了,而古琴在中国绵延千万年的古代历史与传统文化中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几经浮沉,甚至一度成了鲜有人知的“奢侈艺术”。
古琴初制,历来众说纷纭,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人将其历史远溯上古三皇时期,故今之制式曰伏羲、曰神农、曰虞舜,皆是沿以始创之功。至仲尼时,琴学也已完备,其艺也大昌。至于秦汉,琴在人们生活中更为普及,司马相知一介寒儒尚有名琴“绿绮”一张,以此琴借语文君,是为千年名曲《凤求凰》。各类曲艺中有《琴挑》一折,专述相如风流逸事。至东汉,蔡伯喈博学多艺,妙于琴音,作《游春 》、《 渌水 》、《 幽思 》、《 坐愁 》、《秋思》诸曲,为著名的“蔡氏五弄”。另作琴学专论《琴操》一篇,广传后世,是为琴学理论之滥觞。隋唐以来,琴学更兴,不仅琴家辈出,斫琴圣手亦繁盛一时。较有名者,如雷、郭、张、沈四家,蜀中九雷更是独步古今,现存唐琴“九霄环佩”即出自雷氏一门,盛唐遗音借此琴传响至今。明代士人间,无论是否善于操弹,皆悬琴一张于壁,如《长物志》所言“琴为古乐,虽不能操,亦须壁悬一床”。一般认为,此时的古琴俨然成为文人的象征。因琴学影响广泛,琴谱传刻也是一时风尚。到了清代晚期琴学逐渐式徽,随着西洋乐器及其音乐理论的进入,对于国故民乐影响甚大。
古琴的传承与教授,不同于西方乐器的记谱,而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记谱方式——减字谱。减字谱代表的是古琴的指法,可以算得上是一段时间内行为动作的文字,是一段时间内行为动作的截取,用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体系,是将时空运动符号化、凝固在一个文字体系之中。减字谱是中国古人伟大的创造发明之一,它并未准确地记录音符,而将动作记录,故而按弦时间的长短以及种种吟揉的动作使得古琴艺术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风貌,即流派的形成。
古琴在出现伊始是作为礼乐中乐器使用,但随着之后的不停演进逐渐成为文人的象征,成为文人必备的四艺之首,代表了一种自在风流。我们常常可以在古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携琴访友或者童仆抱琴的形象。正如前文所说,古琴之于文人,不在于是否真的会弹,而在于一种形象的标榜,一种身份的标志。这和文房四宝、茶、鹤、梅、剑等等一同组成文人生活之必备元素。正如明代文彭一方“琴罢倚松玩鹤”的印文,最能反映古琴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琴作为一种乐器已经不仅仅表达了文人的意趣,还带有了一点对于古代世界追幕的情愫。
下列对古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琴的历史悠久,它的记谱方式是中国古人伟大的创造发明,但后期也受到了西洋乐器及其音乐理论的影响。
B.古琴的减字谱记录的是抚琴时的动作,而抚琴者按弦时间的长短以及种种吟揉的动作并不相同,故而形成不同的流派。
C.古琴,同文房四宝、茶、鹤、梅、剑等一同组成文人生活的必备元素。明代文彭的一方印章就是最好的证明。
D.古琴出现时是作为礼乐中乐器使用的,但随后逐渐演变成为文人的象征,它代表了一种自在风流,表达了文人的意趣。

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这一说法不是为了区分古今琴类的不同,而是体现了它与西方的各种琴类乐器的区分。
B.司马相如一介寒儒尚有名琴“绿绮”一张,以此琴借语文君,演奏《凤求凰》。可见,相较于前,秦汉时琴在人们生活中进一步普及。
C.妙于琴音的蔡伯喈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是琴学理论的起源。
D.隋唐以后琴学更兴,斫琴圣手繁盛一时。雷氏就是其中佼佼者,至今尚能演奏的“九霄环佩”就出自雷氏一门。

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琴在中国千万年的古代历史与传统文化中曾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不过,岁月更迭中,也曾一度成鲜为人知的“奢侈艺术”。
B.明代士人无论是否善于操弹,都悬琴于壁,可见,古琴已经成为明代文人的象征,从中不难看出明代琴学影响广泛。
C.减字谱代表的是古琴的指法,不同于西乐器的记谱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体系,记录抚琴时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动作。
D.古代绘画作品中的携琴访友或者童仆抱琴的形象反映了古琴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一种形象的标榜,一种身份的标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小镇心情宁白
我曾去过的瑞典小镇,现在回想起来,首先跳出记忆的词是:安宁。不仅是因为小镇的街上人少、街面整洁;也不仅是因为汽车不鸣喇叭、悠远的教堂钟声传出的沉寂。而是小镇上人的神情、语言、举止,流露着安然、宁静的气韵,使安宁随着人流在街市弥漫。于是,小镇的平静便无处不在了。
我们进入这个小镇,正近黄昏。汽车刚驰入酒店的后院,听到悠缓的乐声传来,从车窗看去,有近百位老人,坐在院里,围着几位乐手,听他们演奏。我们的大巴静静地在他们身后经过,没有人动一动他们的身子,只有一位老太太把椅子往前移动了一下,转身时,我看到是一位脸上布满皱纹、戴着眼镜的老人,我看清了她沉湎于音乐的那种肃穆的神情。据说这是小镇周末的音乐会,它的音乐声响,在我听来,使周围变得更为安静。我在想,当音乐会结束,这些从音乐的氛围中走出的老人,行走于街巷时,一定是快乐而沉静的,他们有的夫妇相拥,有的以邻相携,把心灵对音乐的感知,把受到安抚的心的安宁,延伸到了小镇的街巷里,一直带入自己的家中。
第二天早上,我们在酒店门口拍照。这是一幢古建筑,巨大的石块墙面,狭窄的酒店进门,展现着欧洲风情。我正要给一伙伴摁下快门,有位瑞典姑娘走近了,浅浅微笑着跟我做摁快门的动作,还说着我听不懂的话。我揣摸她的意思是说,你们如果要合影,我给你们拍。我瞬感一阵暖意,笑着跟她摇手,说,谢谢!不知她是否听懂中国话,但是,摇手的意思她一定懂了。她没有再回话,点一下头,转身,走了。她的笑容几近于无,也没见她想做好事的夸张神情。平静地走近,又平静地离开,连帮助我们的询问都是平静的,没有在酒店门口的空间产生些微的干扰。可能正是上班时间,她身着牛仔裤,脚步快速,等我一回头,已经在街角不见了。
接着,我们在小镇的一处古迹参观,高墙古堡,树木森森。我们在古城墙下留影,又有一位瑞典中年妇女过来问,要否帮助照相,也是安静地走近,安静地离去。这让我思忖,帮助人,是他们渗入心底的道德观,已经成了瑞典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不必做得那么气宇轩昂,也不必表达得过分谦恭,日常的生活姿态,便平静而安然了。
离开小镇前一天晚上,约了3人走进了小河边的酒吧。月亮高悬,月光下,能见到镇上那座教堂黑色的尖顶直刺夜空。酒吧只有四五张桌子,都空着,临河的窗外,挂着退了色的瑞典国旗。我们入座时,少妇模样的老板娘微笑着走近,用英语问我们,是韩国人吗?这里只供应啤酒。同行中有人懂英文,听出她的言语温和,声调平静。我们看她的表情,没有见到客人进店的惊喜,更没有拉客的狂热神态,同伴说,没有推销哪款啤酒的诱惑言词。跟着她的一只高大干净的淡黄色的狗,那对善良的眼睛看着我们,不见一丝凶光。啤酒端上后,少妇便坐在柜台后看书了。小小的酒吧,就我们4位顾客,她没有再和我们说话。
看着窗外缓缓流淌的河水,一位同伴说,这个安静的小镇,连人都是平和安静的,没见到一个焦躁、急忙的人。另一位附和,不知道这是文化、音乐的熏陶,还是道德、宗教、社会制度的影响?或者是由于富裕?没人应答。
我想说,人要是从内心确立了人文准则和道德理念,他的心真会沉静,小镇便透彻地安宁了。而要达到这样的沉静,会多么难。但是,我没说出来。门外,正走来一位瘦高、俊朗的瑞典大男孩,他的眼睛闪着清澈而快乐的光。
(2013-10-25《新民晚报》)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小镇心情”的?
结合全文,分别回答下面三段文字的用意。
(1)“又有一位瑞典中年妇女过来问,要否帮助照相,也是安静地走近,安静地离去。”
(2)“离开小镇前一天晚上,约了3人走进了小河边的酒吧。月亮高悬,月光下,能见到镇上那座教堂黑色的尖顶直刺夜空。酒吧只有四五张桌子,都空着,临河的窗外,挂着褪了色的瑞典国旗。”
(3)“门外,正走来一位瘦高、俊朗的瑞典大男孩,他的眼镜闪着清澈而快乐的光。”
作者说:“而要达到这样的沉静,会多么难?”请结合本文回答,难在哪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