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相比“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嫦娥二号”既继承了“嫦娥一号”卫星的许多成熟技术,又增加了很多新技术,对探月工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整个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所学哲学知识,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
材料江西是文化资源大省。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像一颗颗璀灿的明珠,遍布赣鄱大地,绽放出耀眼的光彩,释放出迷人的魅力。工人运动策源地安源、人民军队诞生地南昌、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及其众多的革命遗址、遗物,构成了江西红色文化独特的风景线;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三百山、赣江、鄱阳湖,青山绿水'独好风光’保留着众多近乎原始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景观;江西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傩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书院文化、民居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区域色彩浓厚的豫章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等,不仅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赣文化、也使之成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分析和把握江西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江西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全省文化场馆建设;划拨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打造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独特风格的文化品牌;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兄弟省份、世界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的知识,阐述江西如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谈到政府改革,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其中大部制改革是新一届政府改革的亮点。以大部门体制为核心的政府机构改革需要目标明确、通盘规划、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不会一步到位,需要积累经验,逐步推进。所有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机构改革也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组建大部门要有一定的限度,也要考虑部门之间力量和规模的平衡。
分析材料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关于“美丽中国”的话题,某班同学展开讨论。
话题一美丽中国,美在何处?
学生甲认为,美丽中国多重寓意,首要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由于人类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危机感,造成生态环境的的破坏。如近年,我国遭遇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既有气象原因,也有人类的污染排放原因,其中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因子。
雾霾天气的原因
主要污染物 |
PM2.5 |
||||
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
冬季取暖烧煤的排放物 |
汽车尾气 |
城市建筑施工产生的粉尘 |
工业污染排放 |
其他 |
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1)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治理雾霾天气献计献策。
话题二美丽中国,谁来建设?
学生乙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公众是主人,企业是主体。尤其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深入理解和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实际行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如何发挥企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话题三美丽中国,如何享受?
学生丙认为,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材料一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
注: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60%左右,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大约为40%,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低于40%。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材料三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针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现状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着眼点为促进社会公平,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政府切实履行了职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理应是政府的事情”。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信息。
(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说明如何实现材料二中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
(3)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三中网友的观点进行评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德两国尽管都是以基督教为主体信仰的国家,近代都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但却是世仇宿敌。且不说高卢人与日耳曼人上千年的敌对,仅近现代法德之间便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交战。二战后法国担心德国东山再起,威胁自己,主张把德国建成像1871年以前那样松散的联邦,但遭到了美、苏的抵制。之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德国进行了社会改革;法德也认识到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冲突与对抗不利于欧洲的强大和各自经济的发展;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此,l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两个民族达成了谅解,言归于好,l963年两国还签定了合作条约。
——《世界近现代史资料汇编》
(1)有人认为,材料一法德之间关系的变化再次说明“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结合材料一,运用国际社会和我国对外政策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10分)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国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为全体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这种制度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国家的社会稳定,而且为其高质量的劳动力再生产创造了条件,使欧洲企业在世界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上一直占据优势地位。但欧洲实践表明,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也会产生诸多问题:一是巨额的保障支出加重了各国的债务负担;二是高福利支出导致高社保缴费水平、高劳力成本和高企业负担,在全球化压力下使欧洲国家长期竞争力日渐丧失;三是随着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使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堪重负,加大了危机的应对难度。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盟成员国已经普遍认识到,必须对原有的社保政策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西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