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世纪中晚期,中、俄、日三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利在1800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四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被称为“百日维新”。
请回答:
(1)从当时日本的外交政策角度,说明材料一中柏利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4)根据材料四,概括“百日维新”中维新派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俄、日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一制度的建立者是谁?
(2)观察图二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并说明其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什么基本特征?
(3)与图二相比,图三所反映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图四机构的设立有何重要影响?
(5)综合上述图一到图四所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变革策略
材料一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主题二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
主题三变革图强
材料三《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主题四变革反思
材料四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说明图中A到B、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
材料二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材料三“民工”: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图)

(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结合材料二,为缓解图中“民工”困境建言献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1)椐据材料一,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观点与课本关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论断是否矛盾?为什么?
材料三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
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49年、1954年、1959年、1964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
——根据中国网资料整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3)根据材料三,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并指出该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工业文明的产生,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在此背景下,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二:世界贸易总额

材料三: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中国近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请看下表:
材料四: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煤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
3.会亲(即订婚)
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
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
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
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
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西方的工业文明给近代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
(3)依据材料四指出民国初年的新式婚姻较旧式婚姻有何进步之处?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