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B.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 |
C.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 |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
列宁指出“1861年诞生了1905年”,它的真正含义是()
A.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 |
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年革命的根源 |
C.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
D.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 |
我们称“二一九法令” 为解放法令的主要依据为()
A.农奴完全获得了人身自由 |
B.加强村社管理 |
C.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
D.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
“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一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
A.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 |
B.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 |
C.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是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
D.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 |
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 麦斯顿这样说的原因有()
①阿里政权的强大和扩张不符合英国的殖民利益
②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阿里政权更符合英国的利益
③土耳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④穆罕默德·阿里才艺过高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③④ | D.①②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的《战必胜说》一文写道: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有何惧哉?”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 B.国人具有盲目自信的心态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对国情分析非常透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