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资本流动带动 工业革命 |
| C.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近代西方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这一主张属于
| A.理性主义 | B.天赋人权说 | C.人民主权说 | D.社会契约论 |
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与管辖范围外的政权,建立的是以中国朝廷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关系体系。中国中央政权成为这个体系的一元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了等级性的中央政权的外藩。然而,鸦片战争后,这个体系逐步崩溃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君主专制制度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新秩序 |
| B.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经济难以与外国工业资本主义抗衡 |
| C.唯我独尊的闭关锁国心态无法应对开放多元的国际形势 |
| D.以朝贡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让位于以条约为核心的新体系 |
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 A.林则徐 | B.郑观应 | C.张之洞 | D.张謇 |
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重农抑商 | B.朝贡贸易. | C.市坊制度 | D.官营专卖 |
晚清福州文人郭柏清在《沁泉山馆》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丘恣铲除,百万磳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 A.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
| B.大批农民弃农经商 |
| C.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
| D.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