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2.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
答:                                                                     
                                                                        
3.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1)特征:                                                                
(2)作用:                                                                
                                                                   
4.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塔利班为何频繁制造绑架事件?
余智骁 张海波
①阿富汗塔利班近日绑架并威胁处决23名韩国人质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今年3月以来,陆续有意大利记者、阿富汗医务人员、法国人和德国人遭塔利班武装绑架。经过谈判,这些人质大部分获释,但也有一些惨遭杀害或仍被塔利班扣押。塔利班为何频繁制造绑架事件?
②分析人士认为,塔利班频繁制造绑架事件,深刻反映了塔利班的现状。绝大部分绑架事件都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公路上,这说明塔利班在一些地区横行无阻,肆无忌惮。2001年美国通过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然而,经过几年休整,塔利班近期大有卷土重来之势。目前,在阿富汗南部和东部,阿富汗政府军和驻阿外国军队只控制着一些中心城镇,相当多的农村地区被塔利班占据。就战斗力而言,塔利班与5万驻阿外国军队相比,差距很大。过去几年中,塔利班人员与外国士兵的死亡人数之比大致是20比1,两者实力悬殊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该组织才频繁采用绑架人质等极端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③采取绑架人质等极端行动,是想借此要求外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但从实际情况看,他们曾绑架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的人质,但这些国家最终都没有从阿富汗撤军。在此次韩国人质危机中,韩国政府明确表示今年年底从阿富汗撤军是原定的计划,言下之意是撤军不是迫于塔利班的压力。塔利班采取绑架人质的行动,也是为了用人质交换塔利班囚犯。今年3月,塔利班绑架了一名意大利记者,在意大利政府的压力下,阿政府释放了5名塔利班重要囚犯,这名记者得以获释。由于这一做法受到美、英等西方国家的猛烈抨击,在后来的多次人质事件中,阿政府都拒绝释放塔利班囚犯。同时塔利班在一些有关人质的谈判中,还会顺带讹诈大笔赎金。
④韩国政府于21日将阿富汗列为“禁止旅游对象国”,对违反禁令者处以最高一年的有期徒刑或高额罚金。与此同时,韩国政府为营救人质付出了不少努力。
⑤19日塔利班绑架23名韩国人后,提出要求韩国政府立即撤出在阿境内的200名韩国士兵。韩国政府21日对此作出回应,表示韩国驻阿军队将按原定计划于今年年底前撤出。
⑥塔利班21日晚又提出新条件,要求阿政府释放23名塔利班囚犯,并警告说如果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塔利班武装将处死所有23名韩国人质。韩国外交通商部第一次官赵重杓率领的人质事件处理小组22日紧急飞抵喀布尔,会见了阿总统卡尔扎伊及其他阿富汗官员,商讨营救对策。韩国驻阿富汗使馆的几名官员也已赶赴绑架事件发生地加兹尼省,与塔利班武装展开谈判。韩国政府还一再强调被绑架的韩国人质此前一直在为阿富汗当地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而没有从事传教活动。
⑦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1日专门打电话给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希望他能促成人质危机的和平解决,卡尔扎伊承诺全力以赴。
⑧在22日晚的期限到后,塔利班将期限推迟24小时。23日晚,塔利班表示,由于韩国政府及阿富汗政府仍在与塔利班积极谈判,处决人质的时间再次推迟24小时。
⑨阿富汗国防部发言人阿兹米将军22日说,阿安全部队和驻阿美军已包围加兹尼省塔利班扣押韩国人质的地点。塔利班发言人艾哈迈迪则警告说,韩国人质被关押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如果阿安全部队和驻阿美军强行营救,人质的安全将得不到保障。但是,和平解决人质危机目前还面临一些障碍,例如是否满足塔利班提出的释放其被关押的23名囚犯的要求。
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开头一段,在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文章的第五段到篇末报道的内容,能让读者获得哪些主要信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塔利班频繁制造绑架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从塔利班频繁制造绑架事件中,反映了塔利班怎样的现状?是强还是弱,抑或既强又弱?谈谈你的看法。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日熟悉并引以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了。
③我家后面的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青年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座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像中活着,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的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⑨我在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怀念是说不清的。
作者说故乡消失了“我昔时熟悉并引以为骄傲的东西”,文中具体指哪些“东西”?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八段两处的“文化形态”的含义是什么?
文章开篇写“我”“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结尾又再写“我在熟悉的故乡迷了路”,你怎么理解这样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语文是盐
胡展奋
①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的言论,这原本正常。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干脆废掉语文课”,这,就不正常了。
②但凡作家做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的成绩大抵都很好,未名之时也往往以此为炫资,然而不知何故,一朝名扬天下后却又常常鄙薄起语文教育来,说什么当年的语文课怎么扼杀他们的灵性了,更有甚者把近年来中国人文之不振也归咎于语文教育之弊。这似乎有点过分吧,而且颇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
③语文是什么?语文永远不是文学,它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传播语言文字内在本质和使用规律的基础学科”,如同“牙好,胃口才好”的原理一样,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为什么?因为它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如同盐——《尚书》:“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
④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固然很强,但是语文课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批量地生产作家”,它远远不是专为一小部分作家服务的,它是通用性地为所有人服务的,低端的从断文识字开始,高端的一直到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⑤是的,有的当下看起来很“伟大”的作家喜欢说,我从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没有语文之前,人类就不交流了?金文有什么语法?甲骨文有什么语法?唐宋八大家又有什么语法?我们现在的文章还超不过他们呢!就拿我来说,不理会语法,我的文章不是照样成了学生的范文。
⑥话,像是很雄辩的,就是有点“过河拆桥”。在弄清水分子之前,人类的确“用水”很多年了,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人类“从来不理会”水性,而把水当油来使。
⑦事实上,如此“不理会”的宣言就像“伟大”的厨师宣称“我用酱油、用味精照样烧菜,从来不用盐”一样,酱油和味精的“髓质”还不是盐吗?你明明不自觉地在按照规则行事,怎么能睁着眼睛说“语文根本没规则”呢?怎么能说“都是语文惹的祸”呢?假如不“入泮”(清代称考中秀才为“入泮”),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想你这个只能在篝火旁讲述记忆文学的什么“家”恐怕连《三字经》甚或高玉宝的书也读不懂,更遑论唐诗宋词或“西方现代文论”了吧。
⑧语文是盐。在你立志成为什么“家”之前,还是要上上语文课的,因为人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并不仅仅属于作家,特别是当下一些所谓的“名家”。
⑨他们都需要有语文的知识和功底。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议论文一般是有感而发的,本文就是针对一些批评语文教育模式的言论而阐述己见的。
B.行文过程,作者在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某些错误言论进行驳斥,立论与驳论相辅相承。
C.“忘恩负义”与“过河拆桥”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是基本相同的。
D.“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要想做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这当然要首推盐和梅了。强调了盐和梅在烹调中的重要作用。

E.“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强调了语文并不是文学,它有自己的学科特点。
下列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牙好,胃口才好”与“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进行对比,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B.文中采用“没有盐,人类的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与语文是“基础学科”作类比,说明盐在人类生活中的必要性。
C.第五段采用例证法,作者旨在用事例说明可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
D.本文主要采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在文中“过河拆桥”是指谁?其表现怎样?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联系全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比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作者笔下的“秋日”有哪些特点?(限用文章中词语)
“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
分析第3自然段的表达技巧。
第4段划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窗花
①我怀念窑洞和窑洞里的生活。而尤其不能令我忘怀的,是窑洞的窗格上烂漫的窗花。窗花来源于剪纸,而剪纸据说是一种民间艺术,但朴实的村姑从未把它当做艺术看待,也从未有过艺术家的荣耀与自豪。
②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全部在冬天灿烂。这当然与农闲有关,但农闲不是根本的原因。冬天是无花的季节。冬季的花如雪莲、腊梅等,在渭北的土地上根本看不到;惟一的自然之花,就是时不时飞舞的雪花。那时环境还未遭受污染,雪下得特别频繁,动不动就是漫山遍野银妆素裹。夏天少雨,而冬天多雪。窗花渲染着冬雪,可以驱走人们心灵上的干旱,给贫穷的人们带来丰衣足食的希冀,给寒冷的乡民带来生命的暖意,给寂寞单调的生活带来色彩和趣味。
③窑洞的窗子一般都制作成木格状,上面粘一层白纸。狂风一吹,纸就瑟瑟颤栗,发出蚊蝇般鸣叫的声音。久而久之,纸就扯开一个口子,口子越扯越大,进而纸就变得褴褛不堪。因此,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往窗格上贴纸只是冬天的事,其余的季节,窗格都空空洞洞的。冬天一到,寒流席卷而来,这时就会看到,家家户户所做的首要事情就是从供销社花五分钱,买回一张洁白的大纸,然后和了面浆,再然后就是粘窗纸。而少女和少妇们是最忙碌的,她们摊开五颜六色的纸片,手持一把小剪刀,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张土炕上,开始剪窗花。她们把窗花看得很神圣。谁窗花剪得好,全村人都会跑来观赏,并会得到无休无止的赞扬;而谁的窗花剪得差,人们会看不起她,她心不灵手不巧,严重点儿,她嫁人都有些困难。许多媒人说媒,怀里就揣着姑娘剪的窗花,到了男方家里,先把窗花拿出来。那时候,农村人总是把剪窗花与缝衣服联系在一块儿看的,他们的意思里有这么一个推论:你剪不了窗花,肯定缝不了衣裳;你缝不了衣裳,娶媳妇不成了白娶?媳妇的功用除了生儿育女,就是缝衣做饭了。
④每个冬季来临的时候,村子里都进行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剪窗花比赛。没有组织者,没有加油助威的锣鼓,但并不影响比赛的认真和严肃。于是在村子里走一圈,就会看到所有的窗子都五彩缤纷,生机盎然。黄土是单调的,而窗花却在这单调之中,注入了另外的灵魂。
⑤窗花的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植物,一是动物。人自然归属于动物之列。在无花的日子里,花朵却在窗格上恣肆。如果古人描绘它,会用“花闹窗棂”几个字。的确,束束花朵不但神韵俱备,而且形态上都挺夸张。牡丹有点胖,菊花有点瘦,玫瑰妻妾成群,郁金香携儿带女……意味深长的是,窗花更多的与吃有关,映现着农民们对食物的渴望。麦穗特别肥大,玉米棒籽粒圆满,苹果鲜红耀眼,桃子鲜嫩欲滴。也许人们太需要这些东西了。
⑥但现实生活中他们难以得到,于是只有把梦想编织在窗纸上。的确,我曾亲眼目睹过有的幼儿想吃窗纸上的苹果而不能时哇哇啼哭的景象;我也看到过邻家大爷饿得卧床不起凝望窗花时木呆的眼神。窗花,显示着村姑的手艺,也在诠释着庄稼人的梦想。
从文中看,那“窑洞的窗格上烂漫的窗花”“尤其不能令我忘怀”的原因有哪些?
作者在第①段说,朴实的村姑对窗花“从未把它当做艺术看待,也从未有过艺术家的荣耀与自豪”,但后来在第③段又说“她们把窗花看得很神圣”。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
作者在第④⑤两段中着力描绘了冬季剪窗花的情景和夸张描绘窗花的形态。结合“窗花”的艺术魁力,简析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窗花”作为写作对象,实际是写“窑洞里生活”的人,写他们从“窗花”中显现出来的生活寂寞和生活愿望。
B.文章写“窗花”在冬天“灿烂”时,以“雪莲”“腊梅”等来映衬“窗花”的美丽娇艳和斗霜舞雪的品格,形象生动。
C.作者在第③段刻意写到“狂风一吹”之后窗纸“褴褛不堪”的情景,其作用是为下文村里的人们重视剪窗花作出铺垫。
D.第③段 “你剪不了窗花,肯定缝不了衣裳;你缝不了衣裳,娶媳妇不成了白娶?”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说“窗花的神圣”。

E.文章结尾一段写到幼儿“哇哇啼哭的景象”与邻家大爷“木呆的眼神”,这样写的目的是要反衬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