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问题。(每空2分、共12分)
(1)四幅图中,全年降水稀少的是 ,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的是 。
(2)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
(3)四种气候类型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
(4)终年高温,一年之中有明显旱雨两季的气候类型是 图。
(5)北京的气候与 相似
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读后回答问题。
(1)从省级行政区划上看,两地区有差异:“珠三角”各地同属广东省;“长三角”各地则分属上海、________、________。
(2) )两个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均得益于国家政策一改革开放。但也略有区别:“珠三角”主要是________政策;“长三角”主要是________(政策)。
(3)但近两年,两区域都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关于其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长期实施,我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供给短缺 |
B.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许多民工在当地便可以就业 |
C.由于两地区生活成本高,民工更愿意到生活成本低、相对工资高的地方工作 |
D.两地企业应在提升工资的同时,加强人性化管理、为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
E.两地企业应有意识地向技术、资金密集的行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科学家在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许多开拓性的进展。读青藏高原隆起前后大气环流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无青藏高原时的环流状况
材料二:高原季风环流纬向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下列A、B、C、D四个选项表示材料三中序号的含义,请将选项填写在相应序号后的空格内(填字母,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A.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根据材料探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性,这种特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我国某河流的综合补给示意图 , 读后回答 :图中A 、B 、C分别是这条河流水源补给形式,该判断:A是____补给 ,B 是____补给;C是____补给 。
判断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哪一条是在修坝后测到的?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这条河流位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
从图中看出河流径流量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
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均衡,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根据下述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1
图1 世界各地区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图(2006年)
材料2
图2 主要国家经济水平与能源消费关系图(2006年)
材料3
1.油气资源在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世界首位的地区是,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3个国家是、和中国。
2.根据图2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美国与加拿大比,人均能源消费量接近,单位产值能耗比低 |
B. |
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比,人均能源消费量小,单位产值能高比高 |
C. |
意大利单位产值能耗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D. |
澳大利亚单位产值能耗比低于法国 |
E. |
中东地区石油生产大于消费 |
3.太阳能、风能是清洁能源。我国下列省区中,太阳能和风能都很丰富的是()
A. | 福建 | B. | 黑龙江 | C. | 四川 | D. | 甘肃 |
4.图3中的甲、乙、丙三地,开发太阳能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说明理由。
5.荷兰(见图3)利用风能的历史悠久。分析荷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图34-4中三幅图,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