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拔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桠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一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一个花朵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自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在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儿女。在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枚枚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前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惟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⑾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篱笆青青,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⑿只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散文》2010年第4期)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章中的篱笆,既有实的意思,又有虚的含意。作者借助实的篱笆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借助虚的篱笆,向自己,也向读者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
B.全文共12段,文字诗意、本真、纯净。文章第2段到第7段,分三个层次,写了三种篱笆,每一种篱笆都各有侧重,体现了作者精心的构思和清晰的思路。 |
C.这篇文章物象丰富,精美如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不仅写不同时![]() |
D.宋长征的这篇文章,对乡土既是一种回望,更是一种坚守。他像一个孩子,行吟在厚土民间,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田园诗画,其间有疼痛、担待、叩问,温情和苦难都很纯粹,没有掺杂过多的烟火和功利。 |
E、泥土是有芳香的,亦如宋长征的华丽的辞藻;村庄是有情韵的,又亦如宋长征的多情的心灵。当所有情感与泥土与村庄结缘,这就不是一个震撼可以概括的。第10段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列举两种并对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4分)
答:有人说,这篇散文表面上写的是乡村优美的景色,实际上是一首乡民优秀品质的赞美诗。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眷恋红土地淡 墨
红土地,一块先民赖以站起来的地方,万古不灭的太阳晒红了古蛮夷。
我久久伫立在这大地上,等待那高原的风摩挲她荒原的儿子。红土地,生命的胞衣。
传说的根是无论如何也捋不到头了,人们只记得红河水上漂来一个创世纪的葫芦。那样斑斓,那样永恒,是亿万年前凝固了的地火,大自然一封无法寄走的情书,在文明和蛮荒的边缘裸露生命和情感的原初。山路是老鹰叼到蓝天上也扯不断的意象,肆虐的风暴使得人心不敢靠近那片美丽,歌谣之树上坐着一个被《小河淌水》打湿了眉睫的女子。
那轮荒月便是坠在歌谣上的耳环。
那么久远,那么质朴,从生命的深层里流露了出来,一种刚烈和血性的表白。似乎听得见冷兵器的撞击声,从历史遥远的那一头传来,庄蹻①便成了这块土地上的英雄了。每天夜里,古老的红河水夜夜都从我的枕边流过。一年两年,涛声依旧。
是母亲将生命的赌注押给了红土地,从此,我别无选择,火把果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
这儿的山倒是很高了,这里的人家住在红尘之外。三个石头支起一口石片制成的“锅”,风的刀子割不断茅草屋上的炊烟。穿山越谷,走进大森林,一天两天,十里百里,碰不见一个人,在这红土地上,不能不让人感受这种百年孤独。
住惯了的山坡不嫌陡,父亲是那样如痴如醉地钟情于这片土地。每个黎明和黄昏,我都看见他那佝偻的身影在红土的大背景上来来去去,执著如这土地深沉的灵魂。那颗粮食过早地把他的腰累弯了。在那红土高原上,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身影,我会把干瘪的苦荞与鲜红的血液联想在一起,在这红土地上,生命会呈现出一种数学公式无法计算的反差。
世界因有了荞麦花而美丽。
每年三月,樱花杜鹃花是一定要开的,像我如期而至的阿荧。阿荧,黑瘦黑瘦的,很有点像《诗经》中那种采野菜的女子。看着那纤细的样子,我说:“妹,你不要再往前走了,山那边的西北风很硬。”她一咬嘴唇,那血珠子便很心疼地冒了出来。拽住那情感的藤蔓一蹭,她翻上山来了。一棵树,一根藤,长成了这红土地上分不开的风景。
阅读这红土地上的爱情,一如阅读这土地上耕作的庄稼,随意得很。这使我想起那个金马和碧鸡的故事,太阳追逐月亮的传说。在这寂静的山谷,在这世界的边缘,没有分贝和尘埃的困扰,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可以静静地审视爱情的伤口。
但这里离现代的文明和繁华毕竟太远了,“超导”、“传感”无法与岩石对话,昨天和今天依偎在山谷里不想分手,狼谷拒绝牧歌,边声滴落寂寞,向前再跨一步,似乎就走出了人生……
可不管瘴疠怎样出示生命的黄牌,山歌的音符落在这土地上便会开成血红的杜鹃。烂漫的山花年年都要在这里潇洒走一回。
红土地,大自然亮出来的一面鲜红的旗帜,红土地,我半边冰凉半边发烫的梦啊!
注①:庄蹻(jué),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
1.文章中作者表达出了对“红土地”深切的眷恋之情,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生命的胞衣”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2.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说“红土地,我半边冰凉半边发烫的梦啊”?
3.文章中说:“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感悟”到哪些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一)据英国媒体报道,近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科学家对大脑处理男性声音与女性声音的不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脑对不同性别的声音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译解。
科学家对12位男子的脑部活动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结果令人吃惊,在听男性声音和女性声音时,大脑的反应区是不同的,女性的声音刺激大脑的听觉区,从而让这一区域格外活跃,而男性的声音则刺激大脑后部的逻辑思维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眼”。
参与这一研究的谢菲尔德大学的教授迈克尔·亨特博士认为,女性的声音要比男性的声音 复杂得多,这是由于女性和男性的声带及咽喉的大小和形状不同造成的。另外,女性的声音中带有更多的悦耳声调,所以这一切都决定了女性的声音比男性的声音具有更复杂的音频范围。当一名男子听到女性的声音时,他大脑的听觉区就被激活,对不同的声音进行分析以便理解声音并测定说话者的身份。当男子听到一个男性声音时,处理信息的大脑区域转到后部的逻辑思维区,人们用大脑的这一区域进行对比,把自己的声音与新的声音进行对比来确定说话者的性别。
男性喜欢女性声音,是因为它们具有“悦耳声调”;感到厌倦,是因为太复杂。
人们通常在听男性说话时产生幻听现象,精神病学家认为这种幻听是在大脑进行本能的活动时产生的,是对声音的一种错误的理解。但是,为什么男性的声音会让听者产生幻听呢?科学家的解释是,这是因为女性的声音太复杂了,要产生错误的女性声音非常困难,而男性的声音比较简单,因而也容易产生幻听。科学家研究发现,男性声音让人产生幻听的可能性达71%,而女性声音让人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只有23%。
亨特还解释说,正是因为女性对韵律使用的增加,或对自然悦耳的语言使用的增加,使得女性的声音更为复杂。声音的这些性质与音调无关,而是与振动和声波的数量有关。这一发现同时又解释了为什么男性愿意听女性说话,因为她们的声音具有天生的“悦耳声调”,但有时却又会对女性说话声感到厌倦,因为女性声音十分“复杂”,你不能很快理解她的意思,需要调动更多的大脑活动。
(二)大脑在听到声音时让人无需看到说话者本人就能仅仅通过声音判断出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这是为什么?
科学家解释说,人的声音是语言的载体,但同时本身就是一种“听觉面孔”,能够传达重要的情感和身份信息。我们能够感知声音中的这些副语言信息,对于这种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什么,科学家也知之甚少,不过最近的研究认为,不同类型的声音信息由大脑中不同的路径处理,跟大脑对面孔感知的方式相似。
声音中含有重要的“不变的”或者“静态的”身份信息比如音质,这是直接由年龄、性别等身体因素决定的,另外也含有“动态的”信息,比如说话方式和口音,这是随着说话者所在的地区以及社会地位决定的,比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口音,一旦某个人离开那一地区,他的口音就有可能改变,一个社会地位高的人说话就不会那么高嗓门。当听到某人说话时,即使没有看到本人,也能听出说话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人们甚至都能从声音中听出说话者的身高、体重、种族和心理特征,比如这个人是不是可信任。
1.下列关于“幻听现象”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幻听现象是在大脑进行本能的活动时,对简单的声音产生的一种错误的理解。
B.幻听现象是在大脑进行本能的活动时,对复杂的声音产生的一种错误的理解。
C.人们在听男声时,常常因其简单而在厌倦中产生错误理解,容易产生幻听现象。
D.人们在听男声时,大脑逻辑思维区通常产生错误理解,从而发生幻听现象。
2.不能证明“女性的声音要比男性的声音复杂得多”这一说法的是
A.女性的咽喉的大小和形状不同于男性。
B.女性的音调不同于男性,声音中带有更多的悦耳声调。
C.女性增加使用韵律,或增加使用自然悦耳的语言。
D.女性的声带不同于男性,振动和声波的数量也不同于男性。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科学家迈克尔·亨特博士对大脑处理男性声音与女性声音的不同进行了独立研究,结果发现大脑对不同性别的声音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译解。
B.迈克尔·亨特博士认为,女性的声音比男性的声音具有更复杂的音频范围,她们的声音具有天生的“悦耳声调”。
C.科学家对12位男子的脑部活动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印证了在听男性声音和女性声音时,大脑的反应区是不同的的结论。
D.人的声音是语言的载体,但同时本身就是一种“视觉面孔”,能够传达重要的情感和身份信息。
4.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女性的声音由于更为复杂,你不能很快理解她的意思,需要调动更多的大脑活动,所以听起来也不如男性的声音清楚。
B.人们能根据声音中含有的“不变的”或者“静态的”身份信息,判断说话者的年龄、性别、外貌等身体因素。
C.由于声音中含有“动态的”信息,人们能轻易地从声音中听出说话者的身高、体重、种族和心理特征。
D.文中英国科学家的研究,不仅发现了大脑处理男女声音信息的路径的不同,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通常在听男性说话时产生幻听现象。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讲史的时空观
①古代小说与讲史各有门庭。小说家既可说今,也可道古,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讲史家却只能演述古事,如《三国演义》《新编五代史平话》。
②时空观不同是历史与文学最主要的差异。即使运用了想像,历史形象和事实也都必须建立在时间空间的坐标上。这个时空,是一个公共的、自然的时空,是惟一的,不可改变亦不可替代。而文学中的形象和事实,则被安排在一个特殊的人造时空——作品中。这个时空独立自存,与作品以外时空无必然关联。其中的事件,可以自为因果、自为起始与结束。历史则必须追问“灰姑娘嫁给王子以后”。讲史中的时空,是历史性的。小说中的时空则属于文学性,是作者创构的私有时空。正所谓:“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可对公共的、自然的时空予以压缩、扩大;亦可自我构筑一个时空,让事件在其中发展。有时也会借用一段公共时空,作为小说的历史场景。但这些时空是借用的,其时其地与所叙之事并无逻辑的、必然的有机关系。
③历史对小说没有限制性,却是讲史的叙述基础。讲史所述古事不能违背公众客观的历史认知。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基本的历史进程,为社会中人所共同认知。讲史必须为这个公共的、自然的时空服务,不能让张飞大战岳飞。
④讲史常只能讲一段时间中的历史,但历史并不因所讲史事结束而终止。中国的讲史对空间缺乏应有的关注,不曾考虑历史也可以用“共时性”的空间布列来说明,而是惯用以时间瓦解空间布列的方法来说明历史。具体体现在常运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意象。例如三分、五代等空间上分裂抗衡的局面,讲史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把它时间化。分立的空间,被束成一条时间线,它在某些地方分散了,但散开的丝缕不久又合拢,线仍是一线。
⑤这时,时间是线性的、连续的。依此时间观,讲史者事实上进行着与正统史学家完全一样的历史叙述工作。讲史,比以纪传体为主要叙述形式的正史,更严格地采用了编年叙述的方法。(选自《读书》龚鹏程《讲史的门庭》,有删节。)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家既可说今,也可道古,不受自然时空的限制,所以小说中的事件可以跨越历史时代,也可以浓缩在历史上的某一天。
B.《西游记》借用“唐朝”这段公共时空作为小说的历史场景,但小说所表达的内容与唐王朝的历史并没有必然的有机关系。
C.历史是讲史的叙述基础,讲史必须尊重史实;讲史者纵然再同情蜀汉,也不能把三国的历史讲成蜀汉统一了中国。
D.中国的讲史者事实上进行着与正统史学家完全一样的历史叙述工作,也就是说讲史者与正统史学家的工作性质其实是一样的。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我们读书,应当像蜜蜂酿蜜那样,(a)上下五千年,各类文化科学知识都可涉猎。知识的组成犹如埃及金字塔,基础愈广、愈厚,金字塔便可修筑得愈高、愈牢。你的学习成就所能达到的高度,最终决定于基础所能支撑的限度。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举世公认的博大精深的科学巨著,而支撑这部鸿篇巨著的基础则是数以万计的图书,文献以及各种资料。马克思本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家,而且精通哲学、历史,酷爱文学、数学,对法律、军事、外交、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也都有较深的了解。这正如他自己所说:“世界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c)我们所以强调广读博览,还因为各种知识本身都是互相渗透、相互联系的。(d)(e)这些话,乍一听起来,似乎不合情理,但细想起来,又在情理之中。在你做某项工作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很可能在另一件事上受到启发,使你茅塞顿开,眼前又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f)(g)读书也一样。当对某本书中的某个问题钻不透时,不妨把它放一放,看点另外的书刊,也许会从中受到启迪。(h)(i)因此,我们应力求多读一些书,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文中(a)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是(2分)
A.积年累月 | B.广取博收 | C.去粗取精 | D.博闻强志 |
文中(c)处填入内容最恰当的是(2分)
A.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多闻又取得极高成就的人 |
B.马克思的极高成就正是建筑在这样雄厚基础之上的 |
C.金字塔的高大正是因为有了深广厚实的基础的缘故 |
D.《资本论》这座智慧之宫就是建筑在这样雄厚的基础之上的 |
阅读小说《残页》,完成下面题目
残 页 谢友鄞
半个世纪前,东北民主联军①一位长官,在警卫簇拥下逛街,经过桥头茶馆、水陆货栈、车马皮铺、牛羊杂碎老汤馆,在棺材铺前停下。长官招呼:“老板,生意兴隆?”开棺材铺的小老板脸吓白了!上游镇的棺材铺掌柜遇见一伙兵,问他买卖好,掌柜的谄笑道:“托长官的福,挺好!”掌柜的被一枪打死,尸体扔进河里,一直漂到下游,是小老板花钱求人把他打捞上来,埋了。
长官望着小老板,哈哈笑道:“老板,你是积德嘛。”小老板抹去满脸冷汗。长官问:“这里有一个寺庙书院?”小老板说:“严先生是院长。”长官说:“老板,领个路。”小老板弓着身,一路小跑,带长官来到后镇,古槐林环绕,僻静幽雅,严先生走出来。长官拱手,自我介绍道:“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陶铸②,慕名前来,听听先生的课。”
陶铸圆脸,胡子拉碴,相貌粗犷却掩不住书卷气。他坐在最后一排,把军帽除去,端正地摆在课桌上,双手撑膝,腰身挺直。严先生登上讲台,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讲蒙族的曹雪芹——尹湛纳希的巨著《泣红亭》;讲蒙族的百科全书《青史演义》;讲尹湛纳希的家乡,辽西瑞应寺内,设四大学部:哲学学部、时轮学部、秘咒学部、药王学部。时轮学部编撰历书,托布丹宁布是清末著名的天文历法学家。清廷钦天部门计算的时间,委托瑞应寺计算。药王学部研究蒙药。寺内有各种医疗器械、模型,各种族人类的骷髅、骨骼。学生每天都要摸骨头,将人身上的206块骨骼,一块块反复摸,仔细观察,直到闭上眼睛,把任何一块骨头的碎片放在手里,能立即辨别出它是人体哪个部位的。蒙医多是喇嘛出生,喇嘛经过15年以上学习,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药士学位。蒙族人管喇嘛和蒙医叫“玛玛”,意思是不管你岁数多大,辈分多高,都比你大一辈,备受尊敬……
镇外传来隆隆炮声,老梁上的尘土簌簌飞落,这里是国、共两军拉锯地带。学识渊博的共产党首领陶铸先生,一动不动。枪声渐渐密集,吉普车开来了,警卫连长急得团团转,几次扒窗户向里张望,想闯进教室,忍住了。直到严先生宣布:“下课。”学子们刷地站起,目送客人先走。严先生陪陶政委走出教室,枪弹在头顶啾啾叫,弹痕缭乱汪汪蓝天,啪,一朵彩花爆炸,光芒耀眼。陶铸眯起眼睛,问:“你是蒙族?”严先生答:“汉族。”
陶铸怔了怔:“先生年龄?”
“22岁。”
书院里,战马昂颈嘶鸣,吉普车轰鸣抖颤,陶铸打绑腿的双腿噗地磕拢,收腹挺胸,向先生致了个军礼,钻进汽车……
棺材铺的小老板,现今82岁了。他告诉记者,为保卫寺庙学府,陶将军的士兵牺牲了许多,都是他亲手安葬的。至于严先生,死于“文革”。严先生从学校的4楼跳下去后,脸摔成一个肉饼子,还四肢撑地,向前爬了一段……半个世纪过去了,再向前,就是21世纪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注】 ①东北民主联军:由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组成。 ②陶铸(1908—1969),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文革”中备受迫害并付出生命。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残页”,意即残篇断简。小说取材于历史上一个并不起眼的瞬间、人物生平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片断,就具有“残页”的特点。 |
B.小说以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切入,陶铸逛街部分,叙事节奏快,寥寥数语,就把半个多世纪前东北小镇的时代和地域的特色传达给了读者。 |
C.插叙上游镇的棺材铺掌柜的遭遇,表现了两种军队的截然不同。陶铸“哈哈笑”,消除了小老板的惊惧和误解,因此小老板才抹去“满脸冷汗”。 |
D.对陶铸的描写细腻传神,外貌气宇轩昂而又温文尔雅,语言爽朗而又谦恭,形象地再现了人物的血肉、灵魂、性格和气质。 |
E.小说结尾补叙人物命运。结尾的文字与开头“半个多世纪前……”遥相呼应,写出了难以言说的沧桑和历史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