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大型活动的理念与口号在表达组织者对活动的愿望和祝福的同时,也具有国际性、新颖性、互动性、亲和力、感召力等特征。诸如:
①2010年8月14日—8月26日,首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新加坡举行,理念与口号——“运动使身体更健康!”
②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2014年将在中国南京市举行。申办宗旨为“让青年走进奥运,让奥运拥抱青年”。理念与口号——“与青奥共成长”。
③2010年11月12日—11月27日,第16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举行。理念与口号——“激情盛会,和谐亚洲”。
有人认为活动“理念与口号”的提炼、确定,就是一次文化元素的创新。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应怎样实现文化元素的创新。(14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2月2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民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在线交流。下面是温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的一个片断。
[网友铃儿响叮噹]总理,您好,我是一名09年毕业的大学生。父母是农民工,一直靠省吃俭用供我上学,希望我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可我现在还四处奔波找工作。总理啊,我该怎么办啊?
[温家宝]我们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家知道,这些年我们大学生增长很快,大学的升学率已经达到23%。我们一年安排的新就业职工最多也就是1100—1200万,通常在900万,而大学生就占到600多万。所以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号召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到边疆地区,到农村去。但这里我还想强调,我们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学有所用。我们特别希望大学生能够自主创业,我们给大学生就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譬如说,个体经营的,金融部门要给大学生5万元的贷款,这种贷款还是小额担保贷款。如果是合伙经营的,贷款数量还要增加。对于小型微利企业,我们还要按照规定给予贴息贷款。对于需要培训以后再进行就业的,国家还要补贴培训费用。
(1)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人认为,政府积极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会产生积极影响,但也可能会使某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养成“等、要、靠”的思想。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政府把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的合理性。
材料一: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紧张情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定并全力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材料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他强调,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护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农民增收困难加大、灾后重建任务紧迫,社会保障、医疗改革、保障住房等民生问题更加引人关注。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一项项详尽的惠民政策和措施,要求各级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把“保民生”和“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奇迹,但无知和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人类经历了禽流感、非典、H1N1甲型流感、海啸、地震等灾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使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人类的科技发现、发明与发展,可能会降低天灾带来的危害,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灾害。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怎样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9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中学生学习和读书情况,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某校高三(1)班同学将“中学生学习和读书情况调查”作为小课题,开展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活动。
第一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受金融危机就业困难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一些校园里蔓延。
(1)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对这些同学晓之以理,说明“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
第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蒋方舟现象”在校园中争论很大。经上网,同学们得知“蒋方舟现象”。同学们对此形成了正方、反方两派意见。正方:蒋方舟在写作方面的成绩非常突出,清华降分录取是招生改革的一个成功例子,无疑能够更具针对性地招揽人才,培养人才。反方:清华降分录取的举动是严重违反教育资源公平竞争的原则,蒋方舟这样做有点投机取巧并侵害了别人获得更好教育机会的权益。
在素质教育之下,应该如何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分数呢,真可谓“进亦忧,退亦忧”!
(2)请你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对此“进亦忧,退亦忧”的观点进行评析。
相对于高考而言,自主招生是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可如何避免所谓的“黑幕”、“权钱交易”,让自主招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地“不拘一格选人才”?
(3)请你从《政治生活》角度,对 “让高校自主招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为政府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