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选自《鸣机夜课读记》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读书声琅琅,与药鼎煮沸声争响。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暇更录唐、宋人诗                    ⑵ 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         
⑶未尝寝                              ⑷ 辄指壁间诗歌           
翻译下面句子。(2分)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选出与文中“教儿低吟之以为戏”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曹刿)问:“何以战?” B.不以物喜
C.何不试之以足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对待母亲,蒋士铨能“坐枕侧不去”、“ 诵声琅琅然”、“ 持书诵于侧”。读完本文,谈谈在做人方面你的所得。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本文作者是(人名),(朝代)文学家。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送之()(2)烨然若神人()
作者在这篇给马生的赠序中,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的经历?请简要概括。


从文中看,宋濂求学之艰难令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但作者却求学无辍,终有所成,其原因有哪些?


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本文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虽乘御风 (2)属凄异
文章第1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
春冬之时,三峡清奇秀脱,深幽隽逸,趣味良多,请从第3段中找出一处描写“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夕阳。
下列加点字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小惠未,民弗从也 B.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皆绮绣 D.人过然后能改

翻译下列语句。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请品析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题。(共11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科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近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忡淹《岳阳楼记》)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别无敌国外患者,图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求: (2)衡:
正确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两处)(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翻译下列语句。(2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人恒过然后能改.
【甲】文中的古仁人具有的旷达胸襟,【乙】文论述了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具有高境界。(用原文词句回答)(2分)
范仲淹的奉献精神和孟子的忧患意识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当代中学生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3分)

阅读北宋文莹的《食粥心安》一文。(12分)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十茎啖④之。留守⑤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曰:“大人⑥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⑦,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著名的书院。 ②釜(fǔ):锅。③齑jī:腌菜。④啖(dàn):吃。⑤留守:官职名称。⑥大人:指自己的父亲。⑦馔(zhuàn):饭菜。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日煮粥一釜()②既而悉败矣( )
③大人闻汝清苦( )④遗以食物(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范仲淹置之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B.不以木为之者 (《活板》)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D.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盖 食 粥 安 已 久
翻译下列句子。(2分)
(1) 归告其父,馈以佳肴。(1分)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1分)
阅读上文,说说范仲淹为什么不要馈赠?(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