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下面是某省教育厅公布的该省学生体质状况最新监测结果。(箭头代表升降幅度)
  监测项目 升降幅度 监测项目 升降幅度
  身高 ↑ 肺活量 ↓
  体重 ↑ 视力 ↓
  胸围 ↑ 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 ↓
  材料二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军区新兵训练,55%的新兵怕跑步,跑不动,跑不远,一累就虚脱。新兵一连进行站军姿训练,不到20分钟,全连117名新兵中,竟有9人晕倒。
  材料三 据《河南日报》报道,为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们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长为共和国的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建设者,“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河南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随之启动。
(1)从材料一、二中,你发现青少年体质状况呈现出什么特点?(2分)
                                                                                  
(2)“阳光体育运动”中“阳光”有哪两层含义?(2分)
                                                                                    
(3)请为“阳光体育运动”拟一条宣传标语。(1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语言表达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按照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气象物候知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你也乐在其中。
【活动一: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的规律,请你帮他分析一下。
第一,   ;第二,   
【活动二:专题探究】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分析下列诗句中诗人借“雁”和“燕”表达的思想情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雁:                  
燕:                  

阅读下面新闻,概括其主要内容。
中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莫言,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 , 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县,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其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代表作包括《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等。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语文实践活动。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写字用的笔与电脑的鼠标在争夺汉字书写的天下。随着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为此,学校特地举办“推广写字周”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该开展哪些活动,请列举两项。
有人认为,中国人写好汉字,这应当是我国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性的要求;有人认为只要学习好,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你的观点呢?请简要阐述。

语言表达。
新学期开始后,我校准备创办“晨曦文学社”,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文学社将招聘栏目编辑,请你从“青春风铃”、“艺海拾贝”和“运动剪影”等栏目中任选一个,向严老师自荐。要求:①重点述说自己的愿望和能力或者说说自己做好栏目的初步设想;②50字左右;③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请运用比喻,在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续写一句话,构成排比,帮严老师完成创刊词(2
分)
在全校师生的期盼中,晨曦文学社成立了。晨曦文学社旨在为同学们搭建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提供展示个性风采的又一课堂。这是一块升起梦想的芳草地,这是一扇打开你心扉的窗口,,愿你的心情,在笔尖上流淌;愿你的青春,在《晨曦》中绽放……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公元1276年3月,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这天黄昏,海安城河畔停泊着一叶扁舟,一个qiáo悴的身影久久伫立船头,在残阳夕照之中,遥望南天,捻须长叹。此人便是正当不 A (或 / 惑)之年的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
两个月之前,①文天祥奉旨赴北营与元军统帅伯颜谈判,文公抗言辩难,面斥狂虏,遂被扣留。后侥幸脱身,出镇江,走仪征,自泰州而东,欲取道通州(南通)渡海南归,兴兵抗元。从泰州到海安百里之遥,既有胡骑追捕搜索,又遭扬州制使李庭芝所诬而被当作“奸细”捉拿,再加上盗贼横行,沿途险象B (环 / 还)生,“无日而非可死”。至海安后,方得以片刻休qì。②连日来九死一生的艰难遭遇,此刻一幕幕从脑海闪过。③驱除狂虏、收复国土的渴望在胸中翻滚。……赋诗两首,其忧国思乡的chì热情感,九折不回、忠贞不渝的斗争意志力透纸背。
斯人虽逝,忠魂犹存。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在A、B处横线上。
①、②、③三句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加以改正。
句,修改意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