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同位素 、
做了如下表的标记。
|
噬菌体 |
细菌 |
核苷酸 |
32P标记 |
31P |
氨基酸 |
32S |
35S标记 |
此实验所得结果是:子代噬菌体
与母噬菌体的外形和侵染细菌的特点均相同。请分析回答:
(1) 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原因是
。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__,原因是
。
(3)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课标II卷.32)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对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
(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
(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 ;此外, (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课标I卷.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
(四川卷.11)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1)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__为显性。F1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 ;F2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 。
②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 。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 ,这是 的结果。
(2)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①R、r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 ,F2中灰身雄蝇共有 种基因型。
②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2n=8)中Ⅰ、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
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
用该果蝇重复实验二,则F1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__。
(天津卷.9)白粉菌和条锈菌能分别导致小麦感白粉病和条锈病,引起减产,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小麦A、B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实验结果
实验 编号 |
接种方式 |
植株密度(x106株/公顷) |
白粉病 感染程度 |
条锈病 感染程度 |
单位面积 产量 |
|
A品种 |
B品种 |
|||||
I |
单播 |
4 |
0 |
— |
+ + + |
+ |
II |
单播 |
2 |
0 |
— |
+ + |
+ |
III |
混播 |
2 |
2 |
+ |
+ |
+ + + |
IV |
单播 |
0 |
4 |
+ + + |
— |
+ |
V |
单播 |
0 |
2 |
+ + |
— |
+ + |
注:“+”的数目表示感染程度或产量高低;“—”表示未感染。
据表回答:
(1) 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设计Ⅳ、Ⅴ两组实验,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Ⅰ、Ⅲ、Ⅳ三组相比,第Ⅲ组产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麦抗条锈病性状由基因T/t控制,抗白粉病性状由基因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以A、B品种的植株为亲本,取其F2中的甲、乙、丙单植自交,收获籽粒并分别播种于不同处理的实验小区中,统计各区F3中的无病植株比例,结果如下表。
据表推测,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乙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双菌感染后丙的子代中无病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卷.28)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刚毛(B)对截毛(b)为显性。为探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如下实验。
(1)若只根据实验一,可以推断出等位基因A、a位于 染色体上;等位基因B、b可能位于 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 染色体上。(填“常”“X”“Y”或“X”和“Y”)
(2)实验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 ;若只考虑果蝇的翅型性状,在F2的长翅果蝇中,纯合体所占比例为 。
(3)用某基因的雄果蝇与任何雌果蝇杂交,后代中雄果蝇的表现型都为刚毛。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F2中,符合上述条件的雄果蝇在各自F2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和 。
(4)另用野生型灰体果蝇培育成两个果蝇突变品系。两个品系都是由于常染色体上基因隐性突变所致,产生相似的体色表现型—黑体。它们控制体色性状的基因组成可能是:①两品系分别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和d1基因所致,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②一个品系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基因所致,另一个品系是由于E基因突变成e基因所致,只要有一对隐性基因纯合即为黑体,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或图丙所示,为探究这两个品系的基因组成,请完成实验设计及结果预测。(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Ⅰ.用_______为亲本进行杂交,如果F1表现型为__________,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否则,再用F1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所示;
Ⅲ.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丙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