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教养的证据》,完成下列各小题。(共8分)
教养的证据
毕淑敏
①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你说你有钱不成,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多少书,家庭背景如何显赫,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这些仅仅是一些表面的气泡,最关键的证据可能如下:
     ②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这也许怪不得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若是看到一个成人野蛮地攀折林木,通常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评判道——这个人太没有教养了。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可见教养和绿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广之,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③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等等,有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煞有介事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④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光片。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结合全文,说说教养的证据是什么。(2分)
结合第②段,将下面对本段论证过程的分析填写完整。
首先,提出了             的观点,然后从反面论述了             ,最后从正面论述了             
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
铅笔头里诞生的诺贝尔奖(郝金红)
马里奥·卡佩基是美国人,30岁的时候,他进入美国犹他大学当教师。很快,卡佩基就成为大学校园里师生们议论的焦点。
因为这个年轻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惯,他的手里随时握着一支短短的铅笔,不管走到哪儿,人们都会看到他拿着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的。聚餐时是这样,开会时是这样,甚至有人看到在卫生间里他也没停下来……时间一长,卧室、办公室、图书室到处都留下了他的涂鸦之作。卡佩基如此怪异的行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全校师生的嘲笑。还有的学生家长担心他的精神有问题,纷纷到校长那儿告状,要求将自己的孩子从卡佩基的班上转走。
10年后,人们终于弄明白了卡佩基到底用铅笔头在干些什么。原来,他在进行一个重要课题的研究。但当卡佩基将课题申请报告提交学校课题委员会后,却遭到了教授们的一片哄堂大笑。学校课题委员会主任、一位很知名的学者当着卡佩基的面说:“我承认你对学术研究的执著精神,但我不得不告诉你,你的这些研究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价值!”
人们以为,被判“死刑”的卡佩基一定会就此罢手了吧。但是,第二天在校园里,他还是拿着一支短短的铅笔头,还是在纸上写写画画的。
就在卡佩基50岁那年,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递交到全美最有权威的学术评审机构———美国国立研究院。研究院对他的研究成果很重视,委派了一个由五名权威学者组成的专家团来犹他大学实地调查。这一次,人们还是没有帮助这位用铅笔头写写画画了20年的教师,有些被调查者反而在专家团面前说卡佩基是个疯子,精神失常。如此一来,专家们陡然丧失了原来的热情。卡佩基20年的心血,再一次被打入“冷宫”。
面对这一次更为沉重的打击,卡佩基还是和上次一样,没有丝毫气馁,继续着自己的写写画画。
54岁那年,卡佩基再次向美国国立研究院递交了已经成型的科研报告。卡佩基这种执著的精神感动了国立研究院的专家们。当这些学术权威们坐下来认真论证卡佩基的研究成果时,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个24年来一直醉心于写写画画的大学教师,竟然解决了生理学上一个多年无法攻克的难题。
2007年10月8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获奖原因是他40年来的研究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借此发现,人类就可以寻找到一些疑难杂症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原因,并最终找到治疗癌症的途径。虽然功成名就,但人们发现,这位年届七旬的古稀老人,每天手里仍拿着一支短短的铅笔头,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铅笔头里诞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开始我就知道,我一定能获得成功,所以后面要做的,就是坚持。”这是卡佩基曾经说起的一句话。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卡佩基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诺贝尔奖时的辉煌,却未想过,40年来,他到底用掉了多少铅笔头。(选自《中学时代》2013年第13期,有删改)
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以“铅笔头里诞生的诺贝尔奖”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文内容,你认为卡佩基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人们以为,被判“死刑”的卡佩基一定会就此罢手了吧。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划线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故事显然可以作为经典。请以本文故事为例证,也可适当运用其他论证方法,写一段话,论证一个明确的论点,不少于50字。

阅读下文。(15分)
①不是我们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不少人还没弄明白3G是什么,4G已经扑面而来。2013年,在“5·17”世界电信日前夕,中国移动声称,4G手机将在下半年大面积上市。消息一出,潮男潮女们纷纷打听,什么是4G手机?它与3G有什么不同?
②所谓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一个比3G通信更完美的新无线世界。4G的到来,不只是从“3”到“4”的简单进阶,而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改变,它将彻底改变传统观念中对固定宽带、手机网络的划分界限,它可以创造出许多令消费者难以想象的应用,几乎能够满足所有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而且4G网络有很好的兼容性,普通3G手机也能轻松使用4G网络进行无线上网。
③2013年5月30日,湖北省武汉市的市民在4G手机体验现场就真实地体验了一回4G手机上网那神一般的速度。如下载一集250M的《甄嬛传》只需1分钟左右;在线点播观看高清版的《钢铁侠》,快进或回看都完全没有停顿感,就像在电脑硬盘中播放一样流畅,流畅度甚至优于家中4Mb的有线宽带;在浏览网页方面,从主页切换到二级页面,只需轻轻一点,就立刻可以实现跳转,无需等候。
④监控探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目前使用的大都是有线监控,不仅成本高,监控范围小,而且视频画质差,极易受到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有了4G网络,就能够实时传输高清图片、影像与海量数据,对于大范围无人值守或危险区域的监控意义重大。比如号称中国百慕大的四川黑竹沟峡谷,峡谷两侧是悬崖绝壁,四周云雾弥漫,阴气习习,大部分地段至今无人敢涉足,当地人谈之色变,科学家也找不到原因。如果有了4G手机,就可以让动物或者勇敢的探险家带上它走进峡谷内,实时传回图文语音信息,谜底可能很快就能揭开了。
⑤此外,4G的远程无线监控对于电力、油田、大坝、森林、矿区、大型工程等区域的监控也具有重大意义,对野外科考科研、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研究等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⑥4G手机的设计和操作更加智能化,可以根据机主的需要,设定个性化的功能。如可以设置手纹、头像甚至个人眼底纹路作为开机密码,即使丢了手机或者手机被犯罪分子窃取,他们也无法解锁使用,你就不用担心储存的工资账户、银行密码、社保医疗、家人信息、个人隐私等信息被人窃取,造成损失了。
⑦4G手机还可以根据环境、时间以及其他设定适时提醒手机主人某个时间该做什么事,或者不该做什么事。它还可以把电影院的票房资料下载到手机上,清楚地显示售票情况、座位情况等,让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线购买自己满意的电影票。你还可以把4G手机设置成一台手提电视,用来收看体育比赛之类的各种现场直播,并能随时点播、回看精彩节目。
⑧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曾预言,互联网的发展将使人类走进物联网时代,即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由于技术的限制,当时没有几个人相信。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联网,还引来一些人的嘲笑。4G手机的推出,使人与互联网的互联变成现实,它的高智能性、随时随地无线互联必将使人类迎来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到了那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你正在看电视,手机突然响了,电视会自动调低声音或者切换到静音状态。
⑨逛网店、淘宝贝,你已经非常熟悉了,动动指尖,轻点鼠标,一切就搞定了。4G手机将带你走进一个“指尖上的世界”,像银行、影院、教室、诊所、超市、图书馆这类和你的生活密切关联的地方,你无需出门,只要拿出4G手机,动动指尖就OK了。
⑩医保卡、银行卡、公交卡、会员卡这些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的卡,也让现代人以“卡奴”自居。有了4G手机,一切尽在“掌”握中,能使那些卡统统消失,人类将迎来“无卡”时代。它甚至可以和你家里的电器互联,让你在下班路上就打开微波炉、空调,进门就有可口的饭菜、舒适的环境温度。如果有一天,智能机器人推出,你的4G手机将可以操控机器人。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选自《知识窗》2013年第8期,有删改)
从文中看,4G技术比起3G技术有哪些进步之处?(请分点概括)
第2段“它将彻底改变传统观念中对固定宽带、手机网络的划分界限”一句中,加点的“彻底”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第4自然段主要运用了说明方法,作用是
依据上文的说明,想来你已经对4G手机怦然心动。如果你是手机经销商,请为4G手机的推销设计一则广告语,并赏析你自己设计的广告语。
广告语:(不多于14字)
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
歪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
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文章记叙了一件因游戏而发生的风波,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完成下表。

事件
歪儿坐庄

歪儿扔下铁罐
歪儿回来
感情


深感内疚
亲密快乐

请分析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第⑤段画线处是一个细节:“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联系全文,说说第⑦中“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的含义。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歪儿的人物形象。
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
北极洲的“消失”
在远古严寒的冰河时期,有一种巨大的哺乳动物——猛犸象一直生活在西伯利亚至北极一带。它们是地球自有生命以来,在陆地上繁衍生活过的大型史前动物之一。
可是,北极地区不是被大洋覆盖的吗?猛犸象怎么能在北极地区生存呢?
在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之前,也就是大约一万年前,如果有人来到今天的北冰洋海岸,所看到的根本不是海洋,而是一片草原。这片生活着许多猛犸象的辽阔草原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北极。
草原?难道它铺在大洋的冰上吗?是的,但是冰不是现在这样的漂浮碎冰,而是巨大且完整的冰原。冰河期的温度急剧下降,北冰洋自然不可能没有反应,当时浮冰相互联结成巨大完整的冰原。也就是说,当时在北极地区虽然是海洋,但因冰原的覆盖形成了一块特殊的陆地。
人们通常把这种陆地称为“气候性陆地”。它形成的不是海洋性气候,而是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冰河期的北极地区是联结在一起的漂浮的“冰封大陆”,人们称它为北极洲。
当时北极洲的气候是“超大陆性的”,这里经常形成“持续不断的”强大反气旋以及它所特有的无云天气,致使冬天十分寒冷。那时的猛犸象、麝牛、北极耗牛、北美野牛身上都披着一层厚而密的长毛,甚至能拖到地面。为了维持生命,它们身上降起的部位积存有大量脂肪。它们的食物便是那些未被冰雪覆盖的干草,当时干草到处都有,因为冰原上覆盖着一层土壤。可是这些土壤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在冰河时期不光有冰川和冻土,当时整个欧亚大陆北部是一望无际的干旱草原。在欧洲,西伯利亚和北美洲这一片干旱的冰土草原上刮着旋风,尘土飞扬,有时尘土被风卷得象一根柱子那样立在地上。当然,这些尘土都是由大气上层,带到北极地区并降落在某个地方逗留片刻,后来才渐渐形成日益增厚的黄土层,这些黄土层把整个冰原覆盖在下面。
到了夏天,北极的太阳在无云的天空上昼夜照射,温度明显上升,尤其是深色土的表层。这就为草的繁茂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在不厚的土壤下面便是冰层,受到热而稍稍融化的冰可以为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
大约在一万年前,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猛犸象无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最终灭亡。被消灭的还有北极野牛、马、北极高鼻羚羊、北极耗牛、亚洲麝牛、长毛犀牛和许多其他动物。
随着气温的上升,冰原解冻,在寒冷的北极“大陆”上绽开出一片北冰洋。受北冰洋的影响,这一地区的气候变得潮湿,成为海洋性气候。原来的广阔草原成了一片沼泽冻土和森林冻土,较南面的地区长出了一片浓密的原始森林。猛犸象世界正是由于这一地貌的巨大变化才消失的。人类由于失去了捕猎对象,才不得不去创立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新文化,转向那些变得稀少的野生动物和植物。猛犸象世界的灭亡和北极洲的消失,实际上促进了新文明的建立。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
运用设问是本文说明的一大特色,请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请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气候性陆地”。
根据文章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猛犸象能在北极上生存,后来又灭亡的原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凝 石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便是书斋,但祖堂大多和中堂合一,所以,大体上书斋是民居之中惟有的精神场所。书斋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形成营造书斋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的重要因素。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瘁的宰相。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于是,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可以说,知识分子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加上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如王维在“辋川山庄”写就的如画诗歌、黄公望开山水画之宗的《江山万里图》、曹雪芹的堪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严复启迪国人的《天演论》、鲁迅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徐悲鸿歌颂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胜枚举。
【题文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
                    

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     、和    ;“美酒”指的是                         
知识分子在书斋里“创造力得以迸发”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结尾说:“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请从王维、曹雪芹、鲁迅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个,说说他的作品在文化发展的链条上闪动着怎样的灵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