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溴单质的氧化性介于氯和碘之间,利用这一性质解决下面问题。
(1)下列物质或微粒中,在酸性条件下可能氧化Br-的是 (填序号)。
A.I2 B. MnO4- C.MnO2 D.Cl-
(2)把滤纸用淀粉和碘化钾的混合溶液浸泡、晾干后可获得实验常用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这种试纸润湿后,遇少量氯气可观察到试纸变蓝,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该现象: 。
(3)下列试剂不能把NaCl和KI两种无色溶液区别开的是 (填序号)。
A.氯水 B.溴水 C.淀粉溶液 D.稀硝酸
(4)100mL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3.36L氯气(标况),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中氯离子与溴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原溴化亚铁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有以下几种物质①干燥的氯化钠晶体②液态氯化氢③三氧化硫气体 ④蔗糖固体⑤乙醇 ⑥金属铜 ⑦熔融的氢氧化钠 ⑧硝酸钾溶液 ⑨除去灰尘的空气。
填空回答:(填序号)
(1)在①~⑥物质中构成的微粒只能在固定位置上振动的是 ;
(2)在①~⑨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3)在①~⑦物质中溶于水后的溶液能够导电的是 。
氨气在农业和国防工业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诺贝尔化学奖曾经有3次颁给研究氮气与氢气合成氨的化学家。
⑴下图表示了298K时氮气与氢气合成氨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据此请回答:
对于合成氨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编号)。
A.该反应在任意条件下都可以自发进行
B.加入催化剂,能使该反应的E和△H都减小
C.若该反应在298K、398K时的化学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
D.该反应属于人工固氮
⑵现在普遍应用的工业合成氨的方法为N2+3H22NH3,是哈伯于1905年发明的,但此法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不高。
①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措施是。
A.使用的更高效催化剂B.升高温度
C.及时分离出氨气 D.充入氮气,增大氮气的浓度(保持容器体积不变)
②若在某温度下,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N2+3H22NH3的反应,下图表示N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用H2表示0~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H2)=。
从11min起,压缩容器的体积为1L,则n(N2)的变化曲线为。
A. a B.b C.c D.d
⑶随着对合成氨研究的发展,2001年两位希腊化学家提出了电解合成氨的方法,即在常压下把氢气和用氦气稀释的氮气,分别通人一个加热到500℃的电解池中,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递H+)为介质里,用吸附在它内外表面上的金属钯多晶薄膜作电极,实现了常压、570℃条件下高转化率的电解法合成氮(装置如上图)。则电解池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
;四只试剂瓶中分别盛装有NaNO溶液、Na
CO
溶液、Na
SO
溶液和NaCl溶液,就如何检验这四种溶液分别回答下列各题:
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取四种溶液各1mL,做下列实验。
(1)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填试剂名称),检验出的物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在剩余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填试剂的化学式),检验出的物质是,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在剩余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填试剂的化学式),检验出的物质是
以下是某课题组设计的合成聚酯类高分子材料的路线:
已知:
① 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10,其中碳的质量分数约为0.906;
②同一碳原子上连两个羟基时结构不稳定,易脱水生成醛或酮:
③C可发生银镜反应。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分子式为;
(2)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是;
(3)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不稳定中间体的结构简式应是;
(4)D的结构简式为,
(5)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D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含有苯环;②水解产物之一为乙酸。
已知A为金属单质,它们之间能发生如下图所示反应(部分产物未标出),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
反应②
(2)写出B与A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C到D的离子方程式:
.
(4)用化学方法检验B与稀盐酸反应后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实验操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