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 | B.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
C.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 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
任何哲学都是()
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②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③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A.①②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下表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世界观及其行为表现调查表。图表内容表明()
比较 |
世界观 |
行为表现 |
幼年 |
相信一切童话都是真的 |
极力模仿 |
青年 |
怀疑一切道理都是假的 |
总是叛逆 |
中年 |
认清了世界的半真半假 |
处事稳重 |
老年 |
体会到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较劲、不折腾、难得糊涂,就会天天快乐 |
与世无争 |
A.只要是具有一定世界观的健全的人都具有哲学思想
B.哲学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世界观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D.在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影响着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2015年4月4日精彩的“月全食”天象奇观再度登场,这是我国2018年前最后一次可见的月全食,全球多地上空出现一轮红月亮。对于这次月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A.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
C.哲学是世界观和体方法论的统一 |
D.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
③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④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的片面性在于()
A.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
B.承认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 |
C.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
D.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