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公布,向社会各界征集意见建议。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
| A.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 B.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 C.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D.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某高校一毕业班共有56名毕业生,在求职简历中,却出现了39名“班长”、17名“学生会主席”,引起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质疑。对这一现象正确的看法是
| A.毕业生制作简历不诚信不足为怪,因为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 |
| B.简历掺水并没有直接损害他人的利益,属于个人的正当行为 |
| C.诚信是公民的起码道德,缺乏诚信将导致社会陷入信任危机 |
| D.社会竞争环境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部分学生简历掺水值得同情 |
中华文明素有“天人合一”、“与人为善”、“厚德载物”精神传统,这种价值取向至今都
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们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②是一个人命运的决定因素
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④是一种社会意识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
|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
|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