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 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 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 | 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
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
下表为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
1870 |
1900 |
企业总数(个) |
808 |
669 |
工人总数(个) |
78000 |
272000 |
产量(吨) |
3200000 |
29500000 |
投资额(美元) |
121000000 |
590000000 |
表中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 行业竞争激烈 B.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 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下列哪两个国家
A.葡萄牙与西班牙 | B.英国与西班牙 | C.英国与荷兰 | D.英国与法国 |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
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甲 | B.乙 | C.丙 | D.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