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为宋景公所灭 | D.郡县制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到:“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之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以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舰出现时中国陷人困境的一个原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
B.独尊儒学始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
C.八股取士束缚了明清进步思想的发展 |
D.儒家学说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顽固落后 |
“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以下主张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君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C.“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
D.“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指的是()
A.经典力学 | B.进化论 |
C.相对论 | D.量子论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文学艺术,后者侧重政治主张 |
B.前者侧重科学研究,后者侧重文学艺术 |
C.前者侧重政治运动,后者侧重思想文化 |
D.前者侧重学术研究,后者侧重政治主张 |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民族、民生 | B.民权、民生 |
C.民族、民权 | D.富国、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