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
C.居住区开绸缎店 |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
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姓名: |
张卫红 |
推荐评语 |
|||
性别: |
男 |
出生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20多年。。。 |
|||
年龄: |
35岁 |
||||
家庭出生: |
贫农 |
||||
文化程度: |
小学
|
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的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变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 | B.军事技术 | C.经济组织 | D.教育制度 |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表述的是:
A.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 | B.日本731部队是一支细菌战部队 |
C.1949年北平国共和谈最终破裂 | D.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弊 |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生,逆之者亡。这个世界潮流就是人类社会由专制主义制度向民主政治迈进的必然趋势。中外仁人志士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请就专制与民主两种制度,回答下列问题:
(1)专制主义制度在古代中国得以长期存在的社会原因。你如何看待它?
(2)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偿试吸取了近代西方的哪些政治文明成果?
(3)现代中国的民主建设成就有哪些?有哪些因素影响我国民主政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