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舆论曾评价新中国某一“开放行动”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
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下图是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出版)中对一些国家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当时,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A.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与指引 | 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 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 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
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
中国共产党发起者之一的李达曾说: “‘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这表明当时中共
A.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B.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
C.已思考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D.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
“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A.卢梭的思想占主导 | 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
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