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的特别之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凤凰网(2010.11.19)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而党的诞辰纪念日是7月1日。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致呢?
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当时,在延安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资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据《中共党史》选编
材料三 如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岸能否合办活动?带着这些问题,中新社记者分别采访了10位正在此间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众委员无一例外,均赞同国家隆重纪念。有委员指出,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两岸提升政治互信的契机;纪念活动如能上升到国共两党层面,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2010年3月11日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武汉和广州的得票为何遥遥领先?如果请你再增添一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座城市?阐述你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确定7月1日为建党节的参考因素。在中国共产党90周岁诞辰来临之际,某中学准备在党的诞生地举办一次纪念活动。你认为他们可能会选择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3)读材料三,分析政协委员们为什么一致认为两岸、两党共同纪念辛亥革命,“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联合国的成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智,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代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前提。自然科学水平比以前发达,天文、历法、数学有了新突破,医学、地学、工艺学等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成就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在社会大变革时期,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斗争交织在一起,使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变动。……“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士”的解放,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詹子庆《先秦史》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公家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德先生将西洋人从黑暗引向光明世界”的事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这篇文章引发的大讨论实质是什么?并谈谈报纸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解放的认识。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请回答:

A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B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C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D组:毛泽东和邓小平
(1)回答出出A.B.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⑵促使C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3) D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4)叙述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历史给后人哪些启迪?



(2009年4月广东省茂名市二模29题)(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
【材料一】 18世纪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材料二】读图
图一造纸术传播示意图图二工业革命成果及其扩展示意图
【材料三】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标志性科技

时间
国家
新科学技术
时间
国家
新科学技术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
1969
美国
“阿波罗11号”登月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97
英国
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问题:
(1)分析材料一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它与工业革命的关系。(3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科技及传播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2分)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科技的发展。请任举一例,说明新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2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世界科技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转移说明了什么?(5分)



(2009年3月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查(一)23题)(13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世界文明演进的主要力
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瓦特图二蒸汽机图三法拉第图四电磁感应实验
材料二二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社会从以体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时代,过渡到以脑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时代。……人类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转变为控制生产过程。劳动者的素质逐步从体力型、文化型发展为科技智能型。
材料三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遨游10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面。1 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串脚印,7月25日平安返回地球。
材料四“神七”太空行走一小步,中国科技发展一大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大步。
图五2008年9月27日,中国宇航员翟志刚完成太空舱外活动
请同答:
(1)有人认为:从生产力角度看,材料一的两位科学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代的发展。
这种观点对不对?说明理由。(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以来高科技是如何改变人类的劳动方式?(3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呈现的新特点。(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国科技发展一大步”的历史条件及其重大意义。(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大造声势,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他们不准把《物种起源》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图书馆内。1864年,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一一摘自《科学蒙难集》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工具的改进,由于交通运输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融进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一一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一一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一一摘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央视播出,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是: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哪些冲突?(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代表那个时代最先进水平的“工具的改进”指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你的认识,分析袁隆平和钱学森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3分)
(4)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