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 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
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 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 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长久的压抑,使他在毕业考试中的最后一次拉琴前,始终无法将演奏与情感很好地融合。 | 
| 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 
|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 
| 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入回忆,运用了  倒叙和插叙  ;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6分)
请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如今有一种重智商轻人格的偏见,似乎新型人才的成长,知识和智商才是真格的,什么人格、品德已经过时。其实,当今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不但要有高智商,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因为信息时代知识的创新活动,都是在集体协作中进行的,需要有善于同他人协作的品德和能力,需要人们遵守规则,讲究信誉。
 一个知名的企业向社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面试中有一道题:“请写出你原来所在单位的最大秘密和对我公司有何价值。”应聘者对此各陈所见,但最后被录用的却是一位对此题交白卷者。有人问及原因,老总回答说:……
 专家的研究表明,当今时代,一项事业的开拓,一项创新活动的成功,智力因素往往只占据20%—30%,人格要素占70%—80%。由此,人们对德才兼备又有深一层的认识,在重视智商的同时,还应致力于情商的提高。所谓情商是一种稳定存在的情绪、品质和人格素质。它包括个人驾驭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个人了解自身感受、能够控制冲动和情绪波动、理智行事的能力;面对各种艰难考验时能保持乐观自信心态的能力。如果说智商测量的是你适宜从事什么工作,情商测量的则是你在这个工作中能否成功。可见,青年人在走向成才的奋斗中,既要开发智力,更要养成健康人格。智商如同飞鸟的双翅,情商有如翅上的羽毛,。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高智商的人却没有获得成功,究其自身原因,多发生在人格的残缺和扭曲上。应聘者对某题交白卷却被录用,这件事重在说明什么?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聪明的不做胜过愚蠢的做。 | 
| B.有创新精神才能出奇制胜。 | 
| C.只要保守秘密就能获得成功。 | 
| D.人格品德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 
在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失去了双翅,羽毛也就无所依存,一无所用了 | 
| B.如果失去了羽毛,鸟儿也就空有双翅而毫无作为了 | 
| C.正是有了羽毛,飞鸟才能在广阔的天空展翅翱翔 | 
| D.双翅与羽毛相辅相成,将飞鸟托上那蔚蓝的天空 |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在某种意义上,道德比智慧对人更重要。 | 
| B.一个人可以没有智慧,但绝不可以没有道德。 | 
| C.道德的缺陷常可带来智慧上无可弥补的缺陷。 | 
| D.智慧的缺陷可以填补,而道德的缺陷不可填补。 | 
根据文章进行推断,下面全属于“情商”较高的一项是()
| A.感情丰富,多愁善感;不求闻达,知足常乐。 | 
| B.宽容大度,善解人意;遇事果决,遇变不惊。 | 
| C.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求闻达,知足常乐。 | 
| D.知识渊博,学富五年;行事果决,遇变不惊。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面 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更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地埋在盘子上,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6分)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托马斯•刘易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生活在一起越来越拥挤,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像噪声,是偶然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假如有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我们好像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的闲聊。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不管它们有什么样的发声装置,大多数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需要长期的耐心观察,才能把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分加以剔除。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
 然而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彼此发出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据描述,这声音在人的耳朵听起来,像是沙粒落在纸上,但最近对这种声音的录音进行的摄谱学分析显示,在这敲打声中,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这敲击声以有规律的、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短句出现,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某些白蚁有时用上鄂的颤动来发出一种很响的、高音的咔嗒声,10米之外都能听见。费这么大的力气来制造这样一个音符,其中一定有紧急的意义,至少对发音者是这样。发出这样的大声,它必顺猛力扭动身体,以至于让反冲力把它弹到两三厘米的空中。
 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以便借助声纳来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它们可以在飞行时准确地发现小昆虫,并像有导向装置一样准确无误地向喜欢的目标快速前进。有这种高超的系统来代替眼睛的扫视,它们必定是生活在一个常伴有工业声、机器声的蝙蝠的超声世界里。然而,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另外,有人还听见,它们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对“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中“面临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通讯系统的复杂,我们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嘈杂。 | 
| B.由于“声音”的嘈杂,一些有意义的信号我们很难从中选择出来。 | 
| C.我们在通讯中所传递的信号并非全部是携带信息的、切题的。 | 
| D.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 | 
对“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中短暂的沉寂是可以的,但长时间的沉寂就会令人恐惧。 | 
| B.自然界中需要对生物改进发声装置,过滤那些含糊不清的嘟哝声。这时就要有短暂的“沉寂过程”。 | 
| C.大自然中虽然存在着令人厌烦的“嘈杂”声,但生物的发声是必须的,有些还非常可爱,所以完全摒弃“声音”是绝对不行的。 | 
| D.因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所以我们不能禁止生物休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
 ①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 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②季羡林在北大是闻名遐迩的名教授,在全国是誉满天下的学术大师,可是在一般人眼里,他却远远“配不上”这些头衔,他衣着平常,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③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总之,他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④季羡林走在校园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
 ⑤忽然一辆自行车停在他面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问道:“你是季羨林教授吗?” “是我。” “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想当面向您说一句:我很敬佩您。”说完,年轻人向季羨林鞠躬,转身上车,飞驰而去。甚至正开着车的年轻人, 认出了迎面走来的是季羨林,便立刻停下来,打开车门,走出汽车,双手合十,向季羡林深深鞠躬。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
 ⑥没有“大人物”架子的季羨林,却蠃得了群众的极大尊敬,他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格的魅力。
 ⑦人格,乃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但高挂于人格之树并常开不败的人格之花,首推不是性格,不是气质,也不是能力,而是品德。这是人格之本。金钱买不来品德,权力换不来品德,邪恶压不住品德,历史忘不了品德,而且越是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在邪恶猖獗的时候,越是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品德越是闪光,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⑧一位哲人说过:“伟大来自平凡。”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身上得到了证实。 他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装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怀真情,讲真情”,这就形成了季羨林人格的独特魅力。
 ⑨季羨林对一切善良的人,从来都以真情实意相待。他对世人充满真诚的爱心。他爱亲属,爱朋友,爱师生,他爱与他童年时一起割草、玩耍,至今仍然目不识丁的农民;他爱一切爱过他、帮助过他的人;他还爱那些虽不知道姓名,但正直、善良的人。
 ⑩季羡林还以敢讲真话而闻名。早在1986年,他就写了《为胡适说几句话》一文, 震惊文坛。当时胡适还是个“反面教员”,人人谈胡色变,无人敢涉足这一 “禁区”,有朋友劝他不要写这样的文章,风险太大。季羨林认为,由于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胡适的评价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评价问题,而是一件涉及到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大事,自己有必要站出来说话,把真相告诉大家,还胡适以真面目。他的文章发表后,得到学界的普遍肯定和响应,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季羡林先生是位名教授,是学术大师,但他衣着平常、出门经常提着人造革旧书包,一般人都认为他不配当教授。 | 
| B.“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季羡林先生的由衷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今社会崇尚物质忽视精神的拷问。 | 
| C.季羡林先生赢得了群众的极大尊敬,靠的是没有大人物架子。 | 
| D.季羡林先生勇敢地为胡适说话还胡适以真面目,非常鲜明地昭示出他对艺术、人才的远见卓识和对是非的认识标准。 | 
E.本文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真诚善良、 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的高尚品德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敬仰之情.这篇文章是写季羡林先生人格魅力的,可是直到第⑥段才开始涉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从全文看,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答:文章第⑧段说“伟大来自平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 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布拉格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见背景资料)。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看看天空,晴空万里,太阳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不由自主地走进去,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还想跟他们一起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在往后躲。他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他默默赞许。男孩大概跑得太急,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考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训练他应对类似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他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当战友冲进教堂,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他挣扎着站起来,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人默不作声,脸上有种奇怪的表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简直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背景资料: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 | 
| 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所以后来他去教堂只是想询问其名字。 | 
|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 | 
|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 |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希望和未来。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杰夫卡夫斯基是合格的军人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