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海 市
张抗抗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盼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_.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
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摺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
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当然,还有白灼的阳光,令戈壁越发地一览无余。
在长久单调的旅途中,假如眼前忽而掠过了几丛稀稀拉拉的骆驼草,那样短暂而可怜的一点绿色,也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惊喜。
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
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抑或是海,灰蓝色的水波漾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 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 那一定是个好去处了。我问,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海市。司机回答。 海——市?这真的就是海市? 有点儿怀疑自己的眼睛,也怀疑司机漫不经心的介绍。就只差停车下车,自己徒步大漠,直奔那远处的湖岸,去看个究竟了。
——嗨,你去吧,没等你找着那个地方,你就在沙漠里渴死累死了:司机显得有些幸灾乐祸。
脑子里忽然涌出许许多多关于海市蜃楼的传说。
……焦渴的找水人,怀着虔诚和崇敬之情,流尽了最后一滴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倒毙在沙漠里。也许临死时,还在期待着他那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会如奇迹般出现…… 如不是亲见,我也不相信如此美丽诱人的海市,会是一个骗局。
尽管海市的谎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却然还有饥不择食、自欺欺人的后来者,走进那没有坐标的戈壁滩,在无水的沙海中迷失自己。
车窗外,遥远的海市依然烟波浩渺、树影幢幢,美得充满诱惑。 抵达安西城时,天空忽然飘来几片黑云,一阵凉气袭过,豆大的雨点落下,干燥的地面扬起一层白粉,雨却顷刻无踪无影。旋即,晴朗而广袤的天穹之下,横空列出一道巨大的七色彩 虹,勾勒出--片绚丽的辉煌。
司机说,你们的运气不错呵,戈壁滩上的海市、彩虹、丝路花雨,都看见了。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有的啊。
我心里却觉得一种莫名的酸楚。我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达前面那片真正的绿洲。没有虚幻的海市、没有稍纵即逝的彩虹,却有冒着炊烟的房屋、欢乐的人群、油绿的青稞麦和那丰收的田野……
戈壁是单纯的。在这片单纯得近乎单调的黄色世界里,美丽的海市和斑斓的飞虹就成为沙漠的调色板,成为旅人一个虚妄的希望。可是它们并不真正存在,当彩虹悄然隐去、海市无声消失的时候,人们仍然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腿走出戈壁,去寻找活水和黑土,寻找蔚蓝色的大海和坚实的船帆。
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呵,然后,在路边种上一排排树苗。 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浇灌、浸润着绿叶的水,就在树根下流淌。
(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文章的题目是“海市”,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戈壁
?
司机说“我们”的运气不错,为什么“我”心里却觉得“酸楚”?
本文写“我”看“海市”的经过和感受,其意图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传记,回答下列各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使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
C.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
D.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借贬低张爱玲来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
E、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著名的才女,但林的人生角色都是完美的,而张却并非如此。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
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1)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2)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3)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4)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5)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6)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7)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8)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9)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10)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11)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12)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13)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14)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当初砖每块五分,现在涨到三毛七。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15)我看见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16)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17)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散文》,2009年第1期)文中描写的这棵榆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文章第(7)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文章结尾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联系全文,结合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分别谈谈自己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国家、母亲及男权主义
不少90后女生在网上倡议,集体拒绝过三八妇女节而改为过三七女生节。尽管对这些小女生的倡议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我也并不持反对意见。孩子们有点想法很难得,而这种想法并不危害社会、伤害他人,所以我就觉得这未必就是一件什么坏事。但从道理上讲,我总以为她们还是有点短视。按现在的国际、国内界定,你现在是女生,但终有一天你会成为妇女的。联合国当初设立妇女节,旨在维护妇女合法权利,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你总不能今年十八,明年后年还是十八吧?
从感性认识上讲,我会认为这些女生的想法是合理的,符合她们这一代人的特点:自我意识很强。妇女有妇女的节日,但这节日并不属于如花似玉,正是豆蔻年华的小女生,所以要过完全属于自己的女生节。
在我看来,妇女节多多少少都有点政治的味道在里面。国际上的传统认知是维护妇女的合法权利和地位,而在我国,则更强调“劳动妇女节”。这个界定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劳动人民要和那些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官太太们区别开来。你地主富农和小资本家的女人,是不能过这个节日的。
正是因为这种政治的参与和导向,从而让妇女的界定将女性与母亲的角色进行了强行的剥离,所以以民间流传为纽带的母亲节,往往并不为人们所重视。窃以为不论是维护妇女的合法权利也罢,还是提高妇女地位也罢,只要一个问题搞清楚了,那就是承认妇女的母性。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自己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就必然会出于本性而维护妇女的权益,尊重女性的社会地位。
西方社会和我们不同,西方社会更强调个体,过分强调独立性,所以你生出我来,我就是我了,而你还是你,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而历史上,我们国家最讲究认祖归宗。但作为一个男权社会,我以为认祖归宗其实很虚伪。所谓的认祖归宗并没有解决自己或者压根就没有正视自己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所以所谓的认祖归宗,不过是强调和维护男权社会里,君臣父子的伦理,强调的是地位和权力问题,而不是根源问题。
我总认为我们这个民族很有一股子倔劲,所以到了现在,年年过三八,天天喊着妇女解放,但仍然不敢去正视根的问题。周洋在冬奥会上得了金牌发表获奖感言,这位朴实的姑娘就表示首先要感谢自己的父母。就在众多网友为周洋的朴实和直率而兴奋的时候,来自两会官方的却着实让大家大吃一惊。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就忿忿不平地表示:这孩子德育不好,言外之意就是她没有被教育好。你得奖了,首先要感谢国家啊,怎么能先感谢自己的父母呢?心里一点没有国家。
我的道理很简单:没有他爸他妈,国家培养谁去?我就不信国家能有本事把丁俊晖培养成鲁迅,能把齐白石培养成姚明?这么说不是说我不爱国,我也不是说国家为培养周洋没有尽力没有花钱。爱国和爱母亲,没有一个谁先谁后的问题,而且我就不信一个不爱她母亲的人会真的爱国?所以呢,感谢谁都没问题,谁先谁后更没问题,只要她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觉得就好。你如果真的要排个顺序来,那么对不起,我还是周洋,我当然要先感谢我母亲。说白了,国家没有周洋可以,没有这周洋,还会有别的更多的更优秀的周洋。但是呢,倘若没有我母亲,连我都没有,哪还有我吃饱穿暖了在这里唧唧歪歪的机会?
(摘自2010-03-10光明日报,有删节)下列对“在我看来,妇女节多多少少都有点政治的味道在里面”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联合国当初设立妇女节,旨在维护妇女合法权利,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
B.妇女节并不属于如花似玉、正是豆蔻年华的小女生,具有一定的范围限制。 |
C.在我国更强调“劳动妇女节”,这个界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符。 |
D.妇女节让妇女的界定将女性与母亲的角色进行了强行的剥离。 |
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不少90后女生在网上倡议集体拒绝过三八妇女节,这种想法并不危害社会、伤害他人,所以是合理的。 |
B.地主富农和小资本家的女人,是不能过妇女节的,因为她们和劳动妇女的阶级地位不同。 |
C.在我国,所谓的认祖归宗,不过是强调和维护男权社会里地位和权力问题,而不是认祖归宗的根源问题。 |
D.周洋在冬奥会上得了金牌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首先要感谢自己的父母,这在社会各界看来是不够妥当的。 |
“我总认为我们这个民族很有一股子倔劲”中的“倔劲”如何理解?请据文意加以说明。(不超过20字)
作者对妇女节的看法如何?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
B.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
C.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
D.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
E.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请简要赏析“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从文中看,作者都写了大师钱钟书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你认为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系,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 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 |
B.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c149a20100j8os.html) -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详细解答(辽宁卷)_新高考_新 |
C.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
D.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人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