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马克思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殖民活动在历史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 |
B.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
C.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
D.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认为中国社会危机是“异种残之,外邦逼之”,解决民族问题“殆不可以须臾缓”。当时孙中山解决民族问题的策略准确地说( )
A.异种残之——“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B.外邦逼之——“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
C.异种残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D.外邦逼之——“打到列强,除军阀” |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说明洪秀全( )
A.背叛了农民革命事业 | B.没有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
C.害怕得不到尊重 | D.为了完善农民政权的法律 |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据史料记载,1856年仅上海一地由英国人处理的刑事案件就达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而当时常驻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不过200人。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中英两国的法系不同 | B.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
C.中英两国的观念不同 | D.英国人在上海的人数众多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
A.倾销鸦片 | B.传播宗教 | C.输出资本 | D.打开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