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恩格斯对某个历史事件曾这样评论:“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此历史事件( )
A.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
B.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
C.推动英国走上君主立宪道路 |
D.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蓝图 |
下列属于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观点是( )
A.“不尚贤,使民不争” |
B.“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
C.“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20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与19世纪晚期相比较,其新特点是( )
A.大力拓展和争夺海外市场 | B.借助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 |
C.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据所学知识推断,下表“□□”中应填入的国家是( )
1925~1938年制造业生产指数(单位:1913年=100)
1925年 |
1926年 |
1930年 |
1935年 |
1938年 |
|
世界 |
121.6 |
126.5 |
137.5 |
154.5 |
182.7 |
□□ |
70.2 |
100.3 |
235.5 |
533.7 |
857.3 |
A.美国 B.英国C.中国 D.苏联
近代天津曾被称为中国“第二城”,是仅次于上海的北方经济中心。促成其地位确立的因素不包括( )
A.较早开埠通商 | B.最早设立租界 |
C.洋务运动的影响 | D.优越的地理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