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题3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
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口之家;③范增数目项王;④媒人去数日;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然秦以区区之地,序八州而朝同列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蓄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①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也。未甚识文字,随人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其性所 也 多:超过
B. 由是 振发于乡里之间振 发:显扬
C. 宜其 当代文柄 司:职掌
D. 皆可 于集 征:验证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随人 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 敢怒
B.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
无如寡人之用心
C. 贻孙言旧故之分
其身也,则耻师焉
D. 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 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 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 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於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2)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1~4题目。
截冠雄鸡志
李翱
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是以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选自《李文公集》)
[注] ①零口:地名。②营群:寻其群体。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见粟而长鸣,如 其众鸡命:指挥。
B. 而仰望焉,而 望焉旋:回头。
C. 家之六雄鸡勿敢独 焉校:较量。
D. 吾心既伤之,遂 之志:记载。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遂掏粟投于地 呼之庄宗受 藏之于庙
B. 鸡,禽于家 也抟扶摇而上 九万里
C. 而陈氏寓 于我群焉子 武城,闻弦歌之声
D. 客鸡义勇超 群恢恢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

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截冠雄鸡"重义轻利"和众鸡"妒贤嫉能"的一组是(

A. 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
B. 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是以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
C. 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
D. 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众鸡闻而曹奔于粟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译文:

⑵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
译文:

⑶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译文:

阅读材料,完成1~4题。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连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1.

用斜线"/"给上面文青文中的面线部分断句。(限3处)

2.

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限填城市名)

3.

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宋史》

4.

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悉师欤?亟待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

B.

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

C.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

D.

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吝啬

2.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

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4.

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羡易粟万石,备 贷 振:救济。
B.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 之 当:承担。
C.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 核所积金银, 之籍 著:彰显。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3.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 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 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 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