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发”转向“开放”,从“打基础”步入“快富民”,从“工程项目大干快上”步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政策输血”到“形成造血机制”,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透露出新一轮开发的路径选择已开始“转型”。这说明
①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决定今后西部大开发的成效 ②思维的创新过程必定是一个对既往认识的摒弃过程
③调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④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与这首诗哲学寓意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
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
①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
②必须先认识整体,才可能认识部分
③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
④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是互相制约的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③④ |
2011年12月1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将新发现的两个元素(暂被命名为livermorium和flerovium)填入元素周期表右下角的第114号和第116号空格,但这两个元素都太不稳定,只能在实验室里合成,而且在自然界里也找不到。这反映了
A.世界的物质性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来验证 |
B.思维的发达程度决定了认识对象的广度 |
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
D.人为事物的联系不能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
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朱熹认为“理生万物”、“理主动静”。这两种观点回答的都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 B.世界的本原问题 |
C.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 | D.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