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上述材料说明
| A.唐朝中央审议机构是中书省 | B.唐朝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 |
| C.唐朝中央执行机构是门下省 | D.唐朝中央决策机构是尚书省 |
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
| A.儒家、法家 | B.儒家、道家 | C.墨家、儒家 | D.法家、道家 |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准确的理解是 ( )
|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人俗 |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是 ( )
|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 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
| 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 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
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泽本译自拉丁文泽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
| A.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
| 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 |
| C.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
|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
一些分封的诸侯强大起来,不满自己的封号,改称为“王”。这一现象始见于()
| A.春秋五霸 | B.战国七雄 | C.七国之乱 | D.藩镇割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