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灾难新闻的积极作用
西方媒体重视负面报道,其新闻主题多由“反常”和“冲突”构成,因而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享有重要地位。另外,西方记者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反映迅速、事实准确,不仅不隐瞒负面因素,而且还充分展示灾难细节,纵观普利策新闻奖历年获奖作品不难发现灾难新闻占有相当比重。
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新闻报道规律的支配以及政府支持、受众需要的推动,负面报道包括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隐瞒数字和拖延时间的做法已经被多数记者抛弃。
不可否认,时至今日,国内新闻机构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仍抱有很强的畏惧态度,至少有很深的戒备心理。其实,灾难新闻也有其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对灾难新闻应持的态度,应如何通过灾难新闻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
具体来说,灾难新闻有如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灾难新闻能减少谣言的传播机会。新闻反映现实,灾难新闻在报道内容与规模上与灾难现实发生的频率、影响是一致的。但是,媒介议程与真实世界是有差异的。作为客观报道的灾难新闻,也是与真实世界有差异的。但它不等于无根无据的谣言,相反,它与谣言是针锋相对的。
消除对灾难新闻的阻碍因素,能化解众多非常矛盾,而使灾难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向常规新闻转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灾难事件的采访活动并非毫无限制,但主要的方面是合作和服务,争取新闻舆论上的主动权,减少谣言传播的机会,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如,瑞士航空公司1998年9月9日凌晨4时30分发生麦道——11大型客机坠毁死难229人的特大空难事故后,公司于清晨8时30分即主动举行记者招待会予以公布,而后连续两个星期,公司有关部门每天24小时都有人回答记者的问题,协助记者了解情况。公司妥善处理了公司历史上这起最大的空难事故,这种明智的做法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善意合作。后来的事实表明,瑞士航空公司仍保持了良好的声誉,并未因此事故而使公司发生信誉危机,这主要应得益于公司在灾难事件发生后,与媒体的主动合作。
其次,灾难新闻对媒体影响力的提升。灾难新闻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是展示媒体实力、提高影响力的难得机遇。如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香港凤凰卫视切断其他节目乃至广告,连续长时间进行现场直播和相关报道,使自己赢得了广泛声誉。内地一些地方电视台甚至直接转播凤凰卫视的画面。在“9·11”事件发生后,《纽约时报》迅速推出了题为“国家受到挑战”的特刊,通过新闻报道、评论、照片、漫画等形式,对纽约、华盛顿的恐怖袭击进行了全景式的连续报道,并就此事对全球安全局势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反响强烈。在86届普利策新闻奖(美国传媒的最高荣誉奖)中,《纽约时报》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夺得了公众服务贡献奖、深度报道奖、国际报道奖、新闻评论奖、独家报道奖、突发新闻摄影奖和专题新闻摄影奖等7个奖项,这也是史无前例的。传媒如果在这些事件上保持沉默,就会被受众视为“无用”,将失去公信力和威信,丧失报道的权威性。
第三,灾难新闻成为衡量政府及传媒是否文明开放与诚信的试金石。从根本上说,文明社会、公民社会的政府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它是公众利益的执行者。一个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进行不全面、不充分甚至不真实的报道,很可能会造成该国在世界舆论上的被动。因此,要提升国家形象,改变传媒的形象,必须消除对灾难新闻的种种阻碍,实现开放。况且在现代条件下,要封锁消息已显得困难而被动。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上海市民第一次获知美国“9·11”事件的渠道依次为:电视57.3%、人际传播21.1%、广播13.3%、报纸6.3%、网络2.1%。传播的多元化、国际化显而易见。
天灾,不可抗拒。人祸,重在防范。灾难新闻能唤起人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而要将它提到应有的地位,让它发挥更多的作用。我们的新闻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理应在政治和民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渠道,真实客观地去报道真相,反思人们的行为,发挥社会守望者的功能。
(文章有删改,题目是编者加的)下列关于我国媒体与西方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态度所做的比较,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西方媒体则重视负面报道,其新闻主题多由“反常”和“冲突”构成, |
B.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我国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在西方媒体中,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享有重要地位,这已经由来已久。 |
C.今天,我国记者也已经抛弃对灾难新闻隐瞒数字和拖延时间的做法;西方记者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反映迅速、事实准确。 |
D.时至今日,国内新闻机构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仍抱有很强的畏惧态度;而西方媒体报道灾难新闻不仅不隐瞒负面因素,而且还充分展示灾难细节。 |
下列关于“灾难新闻”的作用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首先,灾难新闻能减少谣言的传播机会,化解众多非常矛盾,从而使灾难新闻转化为常规新闻。 |
B.其次,灾难新闻能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因为灾难新闻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是展示媒体实力、提高其自身影响力的难得机遇。 |
C.第三,灾难新闻可以衡量政府及传媒是否文明开放与诚信。一个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进行的全面、充分而真实的报道,定会使该国在世界舆论上占据主动。 |
D.其实,灾难新闻也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灾难新闻所持的不同态度,看到灾难新闻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
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瑞士航空公司在遇到了公司历史上最大的空难事故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们得到了新闻界积极主动而充满善意的合作。 |
B.在第86届普利策新闻奖评奖中,《纽约时报》因深度报道“9·11”恐怖袭击事件,而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这说明他们的实力高于同样报道此事的香港凤凰卫视。 |
C.要提升国家形象,必须消除对灾难新闻的种种阻碍,实现开放。因为一旦媒体在灾难事件上保持沉默,就会被公众视为“无用”,从而使国家在舆论上丧失主动权。 |
D.灾难新闻能唤起人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而要给予它应有的地位。我们的新闻媒体理应真实客观地去报道真相,反思人们的行为,充当好社会守望者的角色。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
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60米见方。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
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先不忙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却先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
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吃了这碗面,恢复了味觉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清醒过:“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
面店举城闻名,于面的味道之好。
据传,这面店追溯起,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
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
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
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好像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了。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
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了,老头把面推给对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
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那羊肉也没动,看上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的面。老头又推回去:“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夹起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老头把所有的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妇人围上围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这里吃面了?看,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转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丹田之音:“把那只碗给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是哪只碗?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作品叙述了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 |
B.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作者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
C.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
D.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面馆吃面满足而快乐,但也有个小插曲:在吃面的过程中,老妇人把面推给老头,老头很生气,又把面推回给老妇人。 |
E.微型小说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有时会通过模糊的方式呈现题旨,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小说以“一碗面的悲与喜”为题有何妙处?
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的结尾“把那只碗给扔了”一句很精彩,到底“是哪只碗”很耐人寻味。有人说是扔掉犬吃过面的碗,有人说是扔掉捡破烂夫妻用过的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古代的“城管”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时期就有城市了。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户。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防火缉盗”;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兼有现代公安、消防、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职能,是真正的“综合执法”,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称“胥”,或称“卒”,还有称“市吏”、“监市”,等等。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街道司”,并相应成立了由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五城兵马司”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在古代,现代城管的两大难题—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在李显(唐中宗)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城管通知”: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宋代称占道经营为“侵街”,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标记出范围。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止,当时的“城管队”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到明清,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违建更突出。
《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1米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挨打后,还得恢复原状。《宋刑统》也有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把尿屎垃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城管队长”都跟着挨杖打。宋仁宗在搞城管方面颇有创意,他在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相当于现代司法机关法院的左、右军巡院,配合“开封城管”行动,“惩治侵街者”。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问罪”,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枷号一个月发落”。撒泡尿也要遭受这么大的罪,这样的城管手段不可谓不狠!下列有关古代“城管”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城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临淄。 |
B.虽然古代没有“城管”这种叫法,但是现代城管的职能在古代常由相应的一些机构承担。 |
C.古代城管常由士兵充当,明清时换由警察承担这一任务。 |
D.宋代城管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现代城市管理者在街道上画线就完全来源于此。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城管”管理范围广,他们的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
B.一些令古人伤透脑筋的城市管理问题,同样也让现代城管部门头痛不已。 |
C.古代,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屡禁不绝,更为突出。 |
D.为防止“侵街”,避免随意违章搭建,宋仁宗曾集合多部门“综合执法”。 |
古代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摆摊在政府办公地30米以内者,要马上恢复原状,否则将会被“杖七十”。 |
B.宋代法律规定,只要有人破坏公共卫生,除当事人受罚外,“城管队长”即主司也要挨打。 |
C.唐景龙年间,朝廷以敕令的形式,发布“城管通知”,禁止建造偏铺侵街。 |
D.明代规定,凡是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随地大小便者,都要被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另外的一生已经开始
刘亮程
①我说不出有四个孩子那户人家的穷。他们垒在库车河边的矮小房子,萎缩地挤在同样低矮的一片民舍中间。家里除了土炕上半片烂毡,和炉子上一只黑黑的铁皮茶壶,再也没有什么。没有地、没有果园、没有生意。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大的十二三岁,小的几岁,都呆在家里。母亲病恹恹的样子,父亲偶尔出去打一阵零工。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生活。快中午了,那座冷冷的炉子上会做出怎样一顿饭食,他们的粮食藏在哪里。
②我同样说不出坐在街边那个老人的孤独。他叫阿不利孜,是亚哈乡农民。他说自己是挖坎土曼的人,挖了一辈子,现在没劲了。村里把他当“五保户”,每月给一点口粮,也够吃了。但他不愿呆在家里等死,每个巴扎日他都上老城来。他在老城里有几个“关系户”,隔些日子他便去那些人家走一趟,他们好赖都会给他一些东西:一块馕、几毛钱、一件旧衣服。更多时候他坐在街边,一坐大半天。看街上赶巴扎的人,听他们吆喝、讨价还价。看着看着,他就瞌睡了,头一歪睡着了。他对我说,小伙子,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来,喊醒你。这个老人把死亡都说出来了,我还能说些什么?
③我只有不停地走动。在我没去过的每条街每个巷子里走动。我不认识一个人,又好似全都认识。那些叫阿不都拉、买买提、古丽的人,我不会在另外的地方遇见。他们属于这座老城的陈旧街巷。他们低矮的都快碰头的房子、没打直的土墙、在尘土中慢慢长大却永远高不过尘土的孩子。我目光平静地看着这些时,的确心疼着在这种不变的生活中耗掉一生的人们。我知道我比他们生活得要好一些。我的家景看上去比他们富裕。我的孩子穿着漂亮干净的衣服在学校学习,我的妻子有一份收入不菲的体面工作,她不用为家人的吃穿发愁。可是,当我坐在街边,啃着买来的一块馕、喝着矿泉水,眼望走动的人群时,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一样的,尘土一样多地落在我身上。我什么都不想,有一点饥饿,半块馕就满足了。有些瞌睡,打个盹儿又醒了。这个时刻一直地延长下去,我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在老城的缓慢光阴中老去。我的孩子一样会光着脚,在厚厚的尘土中奔来跳去,她的欢笑一点儿不会比现在少。
④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
⑤我清楚地看见另一种生活中的我自己:眼神忧郁,满脸胡须,背有点驼。名字叫亚生,或者买买提,是个木工,打馕师傅,或者是铁匠,会一门不好不坏的手艺。年轻时靠力气,老了靠技艺。我打的镰刀把多少个夏天的麦子割掉了,可我,每年挣的钱刚够吃饱肚子。
⑥我没有钱让我的女儿上学,没有钱给她买漂亮合身的衣服。她的幸福在哪里我不知道,她长大,我长老。等她长大了还要在这条老街上寻食觅吃,等我长老了我依旧一无所有。
⑦你看,我的腿都跑坏了,还是找不到一个好的归宿,我的手指都变僵硬了,还没挣下一点儿养老的粮食。我会把手艺传给女儿,教她学打铁,像吐迪家的女铁匠一样,打各种精巧耐用的铁器,挂在墙上等人来买。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这种叮叮当当的生活,不喜欢又能去做什么。如果我什么手艺都没有,我就教她最简单简朴的生活,像巴扎上那些做小买卖的妇女,纱巾蒙面,买一把香菜,分成更小的七八把,一毛钱一把地卖,挣几毛钱算几毛。重要的是我想教会她快乐。我留下贫穷,让她继承;留下苦难,让她承担。我没留下快乐,她要学会自己寻找,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把自己漫长的一生度过。
⑧我不知道这种日子的尽头是什么。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学会唱歌,把快乐唱出来,把忧伤唱出来,唱出祖祖辈辈的梦想。如果我们的幸福不在今生,那它一定在来世。我会教导我的孩子去信仰。我什么都没留下,如果再不留给她信仰,她靠什么去支撑漫长一生的向往。
⑨如果我死了——不会有什么大事,只是一点小病,我没钱去医治,一直地拖着,小病成大病,早早地把一生结束了。那时我的女儿才十几岁,像我在果园小巷遇到的那个叫古丽莎的女孩一样,她12岁没有了父亲,剩下母亲和一个妹妹。她从那时起辍学打工,学钉箱子。一家人靠她的收入维持生活。古丽莎长得清秀好看,一双水灵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她这个年龄女孩子少有的忧郁。那个下午,我坐在她身旁,看她熟练地把铜皮包在木箱上,又敲打出各种好看的图案。我听她说家里的事:母亲身体不好,一直呆在家,妹妹也辍学了,给人家当保姆。我问一句,古丽莎说一句,我不问她便低着头默默干活,有时抬头看我一眼。我不敢看她的眼睛,那时刻,我就像她早已过世的父亲,羞愧地低着头,看着她一天到晚地干活,小小年纪就累弯了腰,细细的手指变得粗糙。我在心里深深地心疼着她,又面含微笑,像另外一个人。
⑩如果我真的死了,像《古兰经》中说的那样,我会坐在一颗闪亮的星宿上,远远地望着我生活过的地方,望着我在尘土中劳忙的亲人。那时,我应该什么都可以说出来,一切都能够说清。可是,那些来自天上的声音,又是多么地遥远模糊。
(选自春风文艺出版社《在新疆》,有改动)⑤-⑩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另外的一生”?简要概括。
联系全文,说说尾段中“亲人”这—形象的内涵;作者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试简要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来,喊醒你。
(2)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此句话不仅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而且揭示了文章写法上的创意。请联系全文,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故乡在一个作家那里代表了什么呢?这使我想起了电影《魂断蓝桥》中男主人公带着女朋友到他的庄园(亦即他的故乡)时说的一句话,童年是无穷无尽的。那是一个人面对自然,一个小生命面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种种历险,是一个生命本真时期对本体世界的有趣探索。人长大后,便探讨人的世界,于是,名利、哲学、艺术等都充塞着一个实体,即人。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在人文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将人这一实体高高地举了起来,使人类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崇高与潜能,但是,它同时也遮蔽了人的虚体,即人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在面对死亡时的绝望,在进入梦境后的潜在。而那个虚体,往往是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在某种意义上,作家就是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最大可能地寻找、记忆甚至想象人的虚体存在。《红楼梦》看似在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写实,实际上最后落在了人的虚体存在上,是中国文学中对人的虚体存在进行了最大可能描述与寻找的作品。西方人将虚体存在称为“彼岸”,中国人则将其称为“虚境”,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因而,故乡对于文学的意义具有了形而上的色彩。
②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讲究的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样的传统使中国人始终对自然有一种对应的本能,将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之中,将死亡的恐惧化为对道的信仰,而最终将人的实在与空虚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种传统一直持续了上千年。也许因为诗歌的体量小,不能像小说那样大面积地描述故乡,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很少听说李白的什么地方或杜甫的什么地域。小说不同,它用庞大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与那个作家的童年、故乡、知识、经历、愿望甚至梦境等相一致的世界。
③这种现象到新世纪时似乎变得“自觉”,作家群的地域现象越来越突出。与其说是作家的自觉,倒不如说是作家的增加使作家群和地域特色越来越明显。比如,拿西部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连一个西部作家的影子都未掠过,但是,自延安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之后,不久便有柳青出现。之后一段时间,先是路遥捧出了《平凡的世界》,接着是陈忠实推出了《白鹿原》,再是贾平凹奉献了《怀念狼》《高兴》《古炉》《带灯》等,将陕西那片深厚的土地挖得越来越深。再往西走,便是刘亮程的村庄。刘亮程的散文和小说似乎都在建设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孤独的人在做着一件孤独的事,即感悟世界。
④这样的行为到底有没有意义?它能否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产生,即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有多大的生存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从反面证明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存在变得日渐严峻。也许在过去的几千年间,人类想方设法使文化趋同,今天这样一种方式仍然在进行,如对工业文明的全球化推进。但是,这样一种工业化的进程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困境。当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小,当地域文化消失殆尽之时,也就是人类被新的庞大的文化体制复制和工具化的时期,尤其是人类被物化和异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在这样的境遇下,文学能做点什么?
⑤也许一些作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贾平凹说,他要为家乡立传。雪漠说,他要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们知道,人类曾经如此生活过。自然,文学是可以超越这些的,但是,文学在故乡驻足、落泪、留影、深思,最后将故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永久地留存于文学的天地,也是极其伟大的,尤其是在今天。
(选自2013年7月30目《光明日报》,有删改)从原文看,下列对“人的虚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虚体是相对于人的实体而言的,指的是人面对死亡时候的绝望,在进入梦境之后的潜在,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 |
B.人的虚体是作家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力去找寻、记忆甚至去想象的对象。它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 |
C.人的虚体在西方被称为“彼岸”,在中国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在中国文学中,它在《红楼梦》中得到最大可能的体现。 |
D.人的虚体与人的实体在作品中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与中国古人讲究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文学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设问入手,举例分析故乡之于文学的意义,接着简要阐释了人的虚体的概念,最后明确故乡对文学的意义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
B.第②段先阐明古典文学中实体和虚体结合的原因,再介绍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接着指出小说更适于表现故乡,并在第3段举例为证。 |
C.第③、④段紧承上文,深入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出路,指出了文学作品中对故乡的记录与描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D.文章阐述了中国文人执拗于故乡写作的深层原因,提出新时期日趋突出的作家群的地域现象,最后探寻工业文明下文学故乡意义所在。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时代一个人对自然,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多种历险,是个体生命对本体世界的有趣探索。这种探索的内容中也包括人的虚体。 |
B.文学即人学自命题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崇高与潜能,同时使作家开始对人的虚体的探寻,故乡对文学的意义便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
C.小说中创造故乡世界在新世纪作家群中日益明显,除了作家的增加这一因素外,对故乡的写作成了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是重要原因。 |
D.当今,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文化多样性存在遇到了巨大挑战。将故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保护地域文化就可以超越这一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摔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如何理解“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中“解剖”一词的内涵?
“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终于”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第三段在描写院子环境时,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这篇文章写我与包弟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