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偷 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边,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口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了。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里,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并且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就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后来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他爸把他拉扯大。他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他奇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这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竟自倏地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B.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孩子。
(2)为什么“我”“听到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了解到少年偷画像的原委之后“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3)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我叫旺财,快一岁了。
②我一直以为,他是我爸爸。人家都叫他叶局长。从我记事起,我就在这个家里了,我也一直坚信,我是那个被称作叶太太的人生的。因为,他们对我很好,每天早上吩咐保姆给我喂面包和牛奶。
③叶太太总“哈尼”哈尼“地叫我,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叫我,可是,看她脸上那腻劲儿,我想这个名字也是很时髦的。不过,我还是喜欢人家管我叫旺财。
④我的家很大,光是沿着客厅踢脚线跑两圈,我就得吐着舌头喘上半天。地很滑,刚洗完还会反照出我的倒影,我看到自己的样子发现自己挺漂亮,全身是又白又长的毛,跑起来飘飘的,有时看到我会滑倒,他们哄堂大笑,还夸我可爱。我搞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么笨还被他们称赞。我觉得这些人有些不可思议。
⑤来往我家里的人很多。多数情况下,叶局长总会正襟危坐在那枣红色的真皮沙发上,他们都给他递烟,我很喜欢这些客人。我不会大叫,这样的话我会遭到喝斥,他们要把我养成一条很有教养的狗,我想也是应该的,要不我就不适合这么漂亮、高雅的家了。所以,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不管见谁我都亲呢地上前用身体蹭他或她,他们就会很开心地夸我妈妈,说她好会教,把我教得这么乖。她就开心地喊一声“哈尼”,我又例行公事地屁颠屁颠过去了,然后她再抱起我,夸我几句。每一次都是这套程序,我已可以不假思索地奔跑、撒娇,站着被夸(同时要很快地摇动尾巴)、被抱起时伸出舌头舔妈妈的手,这套动作被我练得炉火纯青。
⑥家里来的客人有很多种,我学会从爸妈脸上的表情来判断他们的不同。有的是让爸爸妈妈看了就眉开眼笑的,遇上那样的客人,我得跑得欢,他们夸我也欢,大家都很乐;有种是爸妈一看就坐到沙发上,沉默不语或不时应付两声的,这种客人面前我可以放肆地睡觉,因为我玩得再欢,也没有人为我喝彩,他们总有谈不完的事;还有一种客人,他们来会拎着一袋袋的东西,花花绿绿,很是好看,爸爸妈妈总会推托一番,等他们走后,爸妈就迫不及待地打开那些东西,有时很开心,有时很失望。我喜欢他们失望的时候,因为,只要他们失望,那花花绿绿的盒子里就有许多东西全被他们送到我的嘴里。还有一种,他们来的时候显得神神秘秘,带的东西很少,只是一小包红色的纸包,我不知道那有什么用,主人脸上洋溢着阳光的笑容在我看有点弱智。
⑦今天晚上的客人很奇怪,大伙都睡着了他才来。不过,他很有礼貌,怕吵着家里人睡觉,开门关门都自己动手,而且轻手轻脚,怕吵着谁似的.他一进门,灯都不敢开,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教养的客人,于是,我跑过去亲热地安静地蹭他的脚。他好像吓了一跳,我猜那就叫作受宠若惊,我对客人的亲热举动总令爸爸妈妈和客人十分开心。接着,他悄悄地走到餐桌旁,拿起了一块没吃完的面包给我,我可开心啦,果然是个好人。于是,我安静地趴在地上一声不吭地吃起了面包。他就开始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好像在整理什么似的,我觉得现在社会风气很好,这么晚了不睡觉还到我家来整理房间。他走时,手里拿了许多红色纸包,还有一些金属,在我看来那些东西都是没有用处的。他真勤快,我想,也许是把没用的垃圾拿到楼下扔去了吧。
⑧早起晚来后,我看到爸和妈坐在沙发上,好像在为什么事争吵似的。
⑨我好像听到妈妈嚷着要报警,被爸爸阻止了。
⑩他们都很生气。说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话。
(11)然而后来居然骂起我来了,说我不会叫,真没用。其实,我会叫的,而且,我肯定能叫得比她嘹亮动听,只是,他们以前老教育我,要我成为一只有教养的狗,不许叫唤。现在他们的咆哮真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然后我被他们赶出了家门,我碰到一群野狗,我说我是只吃面包和牛奶而且不乱叫唤的有教养的狗。它们冷笑看着我,冲我疯狂地咆哮,我吓得瘫在地上了。哎,他们说我是狗生的,真让我无法接受。
(12)我还是坚信我爸妈是叶局长和叶太太。
第段中的“迫不及待”一词与第⑤段一词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这个词是__________。
“主人脸上洋溢着阳光的笑容在我看有点弱智。”如何理解句中的“弱智”?
答:
从文章第七段中可以看出,这个家庭失盗了,但是为什么第九段说“妈妈嚷着要报警,被爸爸阻止了”?
答:
小说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探究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飘行者晨义
  再过半个月,养蜂人就要到南方去了。此刻他在城外的河边,静静等候着,等候那个启程的日子。寒冬即将过去,南方的花期,早在他心里弥漫芬芳。
  河中间生长着稀疏的芦苇,纤细的身子倾斜一头一头雪白的芦花,在冷风里浮动,像一吹就散的烟缕,却总是吹不散。几家褐瘦的麻雀就住在苇丛。它们没有仓房,也从不积攒,所以每日都很辛苦。河水冻结了,折断的芦苇凌乱在冰面。两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在不远处的杨树上跳来跳去,清晨,养蜂人总是让它们给叫醒。
  傍晚下起了雪,然后一夜未停。雪花轻柔,落在一只只黑漆斑驳的蜂箱上。蜜蜂正沉睡。在精致的六角蜂巢内,像被蜡封的秘函。又像提炼完毕的纯金颗粒,被一位富有的君王所珍藏。其实比金子更贵重,因为蜜蜂是活物,有生命。天底下,它们的梦境最甜美,南方的紫云英、油菜花,北方的槐花、枣花、山荆柯,一层谢了一层又开。却不知今夜繁华的梦乡,是否能出现雪的踪影。如果有一只可爱的蜜蜂在雪的拍打声中悄然醒来,会闻到一缕来自苍穹的清香,圣洁而神奇。可惜没有谁能幸运地复苏,尘世的花朵,已经把它们累坏了。
  隔着结冰的河流,对岸是华灯灿烂的城市。雪落在城外,也落在城内。温暖的房间里,有人用汤匙慢慢搅动一杯蜜汁。这是白天从养蜂人那里买来的。蜜是花的情感,是熔化的琥珀。杯勺碰响的和声里,浓浓淡淡的花香冲逸开来,唤起多少鲜艳的回忆。而情侣在街上,在羽绒时装里,看灯赏雪,彼此吐露甜蜜的话语。孤单的养蜂人,在破旧的帐篷里吹熄了微弱的蜡烛。但他并未入睡。他坐在床沿上,望着外面的雪出神。缤纷的雪,真像繁忙的蜜蜂啊。头顶上,雪片堆积,细碎的雪屑散落下来,掉在他的头发上。黑暗之中,有一种苍白在闪耀。如果不是下雪,他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夜越深,星越亮。在他眼里,那也不是星星,而是蜜蜂,是明亮如水的昆虫。一定有什么花,让它们彻夜不归。雨露甘霖,必定是它们所醇制。蜂蜜卖进城里,但养蜂人不会进城,他的蜜蜂不会进城,城里没有花蜜,万紫千红的灯盏,比不上野地的一朵花。
  天地寂静,时光洁白。绵绵雪花擦拭着蜂箱,擦拭着黑色封皮的金色经典。这是一部在春天才能打开的巨著。是暂时隐藏的预言,是天然的不朽的手稿,是美好无比的福音书。
  这样的夜晚,养蜂人想起了那些死去的蜜蜂。那无数殉职于采蜜途中的生命,安然消逝,且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它们纯净似雪,除了甜蜜,再无其他留下。
  养蜂人的家住在山里,距此有百里之遥。那里有他的妻子儿女,有他的房子。但他却不能安居在家。20年前,一群蜜蜂落在他家的树上,他把它们收养下来,从此放蜂为生。他是大地上的飘行者,是寄居的客旅,注定要像一阵风,带着他的百万只蜜蜂,在茫茫旷野流荡。远离人群,他和蜜蜂一起生活,追寻,迁徙,在年年岁岁花开花谢的消息里,快乐或者忧伤。
  (选自《散文》2004年第2期)
  5.文中第2段,写了北方寒冬特有的景物,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这些景物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北方冬景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两次写到雪落到蜂箱上,但其写作的侧重点却不一样,为什么?结合文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托物寓人的散文,以养蜂人对蜜蜂的情感为散文的核心,用飘雪的冬夜来渲染这种真挚的情感,然后串起许多眼前的现实与“鲜艳的回忆”,读后让人回味悠长,品味良久。
B.文章第3段写道:“如果有一只可爱的蜜蜂在雪的拍打声中悄然醒来……可惜没有谁能幸运地复苏,尘世的花朵,已经把它们累坏了。”这段话说明蜜蜂为了赶上,南方的花期,正在“养精蓄锐”,没有可能出来观赏这美丽的雪景。
C.文章第4段,作者用城里与城外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凸显了养蜂人生活之艰苦、生活之孤寂的情形及其对蜜蜂的同情与热爱。
D.文章第6段,有一句赞扬死去的蜜蜂的话:“它们纯净似雪,除了甜蜜,再无其他留下。”这正是养蜂人的写照。通过这句话我们看到了,养花人虽然忙碌奔波,但他的心灵有一盏明亮的灯,只要能实现为别人“谋幸福”的人生价值,虽死无憾。

  E.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物象或抒发情感,还时常伴有诗化的语句。如“蜜是花的情感,是熔化的琥珀”既使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又运用了诗歌的语言,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无限的张力。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倾听原野李登建
  原野疲惫地躺下来,像劳作后的汉子似的摊平四肢,对着天空敞开宽厚结实的胸膛。这个季节,那拥挤着、嬉闹着、任性地在这边掀起排排绿浪,从那边凹出条条金谷的庄稼都纷纷撤退,一群群地蹲在村旁场院里;贪恋热闹,日夜在田亩上欢唱着穿梭织网的飞鸟,不知逃向了何方;就连悠来荡去的小驴驹、牛犊子也踪影杳杳了。空旷,沉寂,不痒不痛,无遮无拦,一眼可望穿八百里……
  只有树们还站在这儿。
  就在我对面的这些树,叫你简直不敢相认,它们变得这么丑陋了,它们脱去了银光闪闪的铠甲,憔悴、枯瘦、黧黑的枝干疙疙瘩瘩,且密布着一道道小口子,如同农人生了冻疮的皲裂的手,僵直地扎煞着,再没有往日那潇洒、优美而夸张的舞姿,漫天鹅毛大雪飘洒时-才会替它们包一层絮棉。有一株树许是负载过太多太重的果实,树身前倾,压弯的枝条几乎触到地面,显得矮小、衰老、衣衫褴褛,你不由得好生怜悯,它自己却并不在意,好像正沉浸于一团美梦,肯定又梦见头顶抽出簇簇新芽,新芽上缀满露珠般的宝石……
  这片林子后面的树则散漫、自由、轻松得多,它们或三五一伙地小憩在地头,或稀稀落落地顺着沟渠溜达成一趟儿,或独个儿在田间伫望、徘徊……很像丹青妙手恣意挥毫遗落的墨痕。远树无枝,远人无目,你看不清它们的模样,谁被雷电劈断、烧焦了半边身子,谁因为根毛吸不足水分早早枯干了须发,谁的膀子上长了一堆圆鼓鼓的毒瘤,你全然不知晓。甚至它们各是啥树种你也说不上来,你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其实对它们来说这不重要,原野上的树有无姓名是无所谓的。再蔓延开去的树就模糊了间距、姿势,仅剩一抹灰了,浅灰,深灰,很长很长,犹如峰峦起伏的山脉,绵绵地横亘在天边。
  冬天的日头总是躲得那么远,像只断了线的风筝使劲往外挣,有时藏在铅色的云层后好几天不露面,宇间浑浊晦暗,酷似俄罗斯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背景的色调。“平林漠漠烟如织”,浓浓淡淡的雾霭终日在低空缭绕。它的忧郁感染了树们,一株株面色阴冷。空气仿佛凝滞了,即使近前的树也不见树梢晃动。它们就这样默默地呆在那儿。它们没有言语。浑朴的原野睡熟了一般。广阔的原野越发坦荡无砥,无际无垠。
  我走下河岸,来到林子中,与树们紧挨着站在一块儿,摸摸这棵多粗,比比那棵多高,一寸一寸地抚摸树们苍白失血的肌肤,踮踮脚,钩住根长柯,捻一撮硬硬的皮屑。它们冰凉的躯体泛着温热,我能感觉到它们的脉跳、喘息和微颤,能感觉到它们在思虑什么,为了什么愁闷。此时我好像才真真切切地看到它们活得并不轻松,活得如此艰难,它们在把痛苦、忧伤咀嚼千遍后咽进肚里,在悄无声息地承受着命运压给的一切。我的心异常沉重、疼痛,我为它们悲哀:你们怎么就不怨恨、不愤怒、不呼号、不抗争!
  原野太平静了,平静得令人绝望。
  隐隐地,原野深处传来丝丝声音,细听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不。是渐渐清晰,渐渐扩大,像钢铁铮铮的撞击声,像海潮裂岸的轰鸣,像万钧雷霆的震荡,它迅速滚过整个原野,无数头巨兽般疯狂摇撼着原野,要把原野翻个个儿,一阵剧颠,树冠上方支离破碎的天穹在噼里啪啦往下掉。虽然我还分辨不出这声音是哭是悲是怒,但我已经被一股无敌的力量、蓬勃的生气所裹挟、所推动,我眼前喧嚣起汹汹涌涌、铺天盖地的绿意。我听见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婴儿般呱呱叫着诞生!
  我不知道这声音来自树们,还是我的幻觉。
  原野的平静也是一种大平静。
  等待风。
  1.作者先说原野“平静得令人绝望”,又说原野的平静“是一种大平静”,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段落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等待风”单独成段结束全文,很有余味。请根据文章内容,想象风来到之后的原野景象。(不少于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将大量笔墨用于描写眼中的原野,但表现重点却是耳中的原野,故以“倾听原野”为题是恰当的。
B.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树和树的种种特点,树是本文的主体形象,写原野是为写树作衬托。
C.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原野上树的形象象征了那些在田间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农民。
D.借用鲁迅先生对其笔下人物的评语,本文作者对原野上树的态度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E.本文多处使用了拟人修辞格,表达效果十分突出,如“庄稼都纷纷撤退”“浑朴的原野睡熟了一般”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时候所猛然感到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只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使用了五个“唱”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文章多次写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中提到的“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四自然段中写关于春天名字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道“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借古讽今,通过对春天的“怀古”,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独特看法
B.这篇散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富有诗意的语言,采取写实的手法,把曾经有过的春天写得美不胜收
C.第二自然段中“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的意思是每一丝飞絮都是种子,在种子的基础上会生长出新的柳树
D.第三自然段中“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控制住了”,形象地体现了曾经有过的春天具有一视同仁、平等民主的特点

  E.第五自然段写鸟的主要用意不是为了写鸟,而是为了表现春天天空的蔚蓝透明、深不可测,引人思考,发人深醒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山峦筱敏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葡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人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加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1.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本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要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