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偷 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边,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口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了。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里,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并且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就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后来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他爸把他拉扯大。他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他奇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这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竟自倏地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前文写“![]() |
B.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
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
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孩子。
(2)为什么“我”“听到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了解到少年偷画像的原委之后“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3)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6—18题.
生日这一天,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长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往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线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了。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30年前,5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清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洋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燃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油墨污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了,哭得好伤心。”
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也随着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的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了黑暗,没有了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17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前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相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16.作者在第一段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 “极不普通”。①说这盏灯“极普通”是因为(不超过15个字)②说这盏灯“极不普通”是因为(不超过20个字)
17.第四段划线部分是对教室里油灯的描写,其作用是(不超过18个字)
18.“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的意思是(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4题。
世界(节选)
铁凝
(1)这是一个梦。
(2)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3)就这样,母亲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在她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摆着她们母子鼓绷绷的行囊。
(4)许久许久,城市已被抛在了身后,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似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似地摇撼。她的头颅猛烈的撞在车窗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窗外。
(5)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当一阵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开裂。这便是世界的末日吧?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着自己微笑着。
(6)只有婴儿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微笑吧?只有这样的婴儿的微笑能够使母亲生出超常的勇气。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力气。她终于奇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缝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漓。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7)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旷野没有人烟,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颤。天空忽明忽暗,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张空白的表盘。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已是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的身上,开始大声地嚎啕。
(8)婴儿依旧在母亲的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9)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倍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10)婴儿的确抓住了整个世界,这世界便是他的母亲;婴儿的确可以对着母亲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终温暖而完好。
(11)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她再一次收拾起她那依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的世界怎么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她必须让这个世界完整地生活下去,她必须把这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献给她的婴儿。
(12)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了土地,没有水,也没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瘪下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对她微笑。
……
(13)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娇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喝过牛奶跃下床去问候她的婴儿,婴儿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地板上,就放着她们那只鼓绷绷的行囊。
(14)母亲转过头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吗?
(15)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16)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的婴儿。
(17)丈夫更加茫然。
(18)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对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19)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20)年轻的母亲并不言语,内心充满了深深地感激。因为她忽然发现,梦境本来就是现实之一种啊,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拥有那一夜悲壮坚韧的征程?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地拥在彼此的怀中?
11、这篇小说写了一个年轻的母亲的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母亲的梦中经历。
答:
12、阅读(16)(18)节文字,回答问题:年轻的母亲为什么说“世界就在这儿(指摇篮里的婴儿)”?为什么又说“世界就是我”?
答:
13、(1)分析文章第(12)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答:
(2)小说多次写婴儿的微笑,有何作用?
答:
14、本文作者借梦境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请概括小说的主旨。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忧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文/泡沫)
才十一月初,冬的气息已经蔓延了整个城市,早上就有清薄的寒雾飘渺在山间水上。我靠在临河的车站等车,被那份湿冷渗得有些避缩,然后,忽然被一阵琴声吸引了。
循声望去,那棵落叶的榕树底下,立着一个街头音乐家。大约中年的样子,正微闭着眼,用他的小提琴奏着一首我说不上名字的乐曲。也不清楚,他的哪一点忽然触动了我。也许,是他那有些残旧但干净的衣着;也许,是他脸上的那抹深刻的忧郁。我开始认真听他拉的曲子。很清凉的调子,如风里的叹息,如落叶的哀怨,是城市里最后一篇真实的哀伤,婉转着生命的绝艳。小提琴细细的,诉着如影随形的无奈与悲哀。我听入了神,心,一点点地被郁郁填满,思絮飘进许多不可知的愁里……
他奏完了,却没有人给他掌声和零钱。我望着这孤零零的街头艺术家,忽然起了一股冲动。于是跑上去,把钱包打开,里面还有十来欧元,我把纸币和钢崩统统丢到了他面前的小竹篮里。他显然有些惊讶,认真看我的眼睛。他有双湛蓝的眼,也许是因为颜色浅,所以,显得非常温柔。 “谢谢!”他说 。
我有些脸红,于是问他:“这首曲子很好听,叫什么呢?”
他露一个浅笑,“叫作‘忧伤的流年’,是我写的,很高兴你喜欢!”
心,还在那份清澈的迂回里沉沦,于是幻想着,这音乐是为着纪念一份刻骨铭心的感情,或者,是一份对人生艰辛的悲怆感悟,又或者……
我没有再问,任想象悠远的驰骋。总之,这纯粹的忧郁感动了我,于是请求他再奏“忧伤的流年”。他的眼智慧的了解的凝视着我,仿佛看穿了我的心绪。然后微微摇摇头,他说:“忧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
他还是奏了,但是拉的是《卡门》和另几首欢快的小提琴曲。音乐快乐无拘的跳跃着,说不出的俏皮与欢乐,那份飞扬吹散了初冬的雾气。我怔住了,看着听着,音乐里,他的眼波里,蓦然,体会到种灵魂深处的关怀与抚慰。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与辛苦,为感情,为事业,为生活。每个人的心底,似乎,都埋藏着不愿示人的脆弱。音乐,艺术,文学,多可成为人们发泄或疗伤的圣药。
他只是个自由的也许潦倒的街头音乐家。但是,他善感的心似乎已经了悟了那刻我心中的清冷。所以,他告诉我,悲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
每天,为深埋的忧郁叹息一次。不可沉沦,因为每个人都还有要面对的生活与责任。如若迷失在流转的岁月,只会耽搁了行程,在明天继续为今日的伤感而叹息。如果你肯用心的去发觉,我们拥有更多的,该是爱和情感。穿梭不息的时光里,我们还要相信幸福,相信感动,相信人世间,纯粹的理解带来的欢欣!
寒冷的季节里,还有我温暖的声音,希望每个人,都能对生命,充满单纯的感谢!
(2007年第7期《读者》)
12.第三节中“我望着这孤零零的街头艺术家”,为什么“忽然起了一股冲动”?
13.文章第七节“心,还在那份清澈的迂回里沉沦,于是幻想着,这音乐是为着纪念一份刻骨铭心的感情,或者,是一份对人生艰辛的悲怆感悟,又或者…… ”根据原文推断和想像,请你为最后的“……”写两句话,内容要合得上语境。
14.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并说说作者是如何揭示这个主旨的?
15.“悲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80字,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程砚秋:一曲清歌动九城章诒和
①程砚秋有几个嗜好。
②他喜欢酒,也爱抽烟。前面说,他是酒嗓,所以他不忌酒。导演吴祖光曾说:“唱了一辈子旦角的程砚秋却有着典型的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派。这也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和嗜好方面。譬如他抽烟抽的是粗大的烈性雪茄烟,喝酒也喝烈性的白酒,而且酒量很大,饮必豪饮。”
③程砚秋最喜欢看电影,凡有名片上演,他是从不错过。他外出喜欢穿中国长袍,这与经常西服笔挺的梅兰芳,大不相同。所以,人们看见他是长袍一袭,手提一只公文包进电影院。程砚秋多半是坐在楼上后排,有人怀疑他是远视,也有人认为他是怕别人认出自己。
④程砚秋的另一个爱好是打太极拳。他不但打得好,功夫了得,且极有研究。看过《春闺梦》的观众,就能从那段表现梦中情景的动作里,领略他的太极功夫。举手投足之妙,与今天电影的“慢镜头”一般无二。再加上且歌且舞,居然能唱完这一段[南梆子]之后,神色自如,不喘气,不出汗。这凭什么呀?就是凭他的唱工、做工和太极功力了。
⑤说到程砚秋的男子汉血性,就一定要讲他和日本人的斗争。1937年,日军进城,北平沦陷。日本人找北平梨园公会,要其组织艺人为捐献飞机唱义务戏。程砚秋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一个人不唱,难道就有死的罪过?谁愿意去唱谁就去唱,我管不了。”第二年,梅兰芳隐居香港,余叔岩沉疴难挽,杨小楼病逝。程砚秋继续支撑着舞台直到1942年,他不与伪政权合作,不唱义务戏,不去满洲国,剧场不留“官座”,这引起了当局的不满,迫害也就接踵而至了。程砚秋聪颖过人,也坚毅过人。1943年的8月,当得知金仲荪夫妻患病又遇房东催逼搬家的消息,他在电话里劝金先生不要太悲观,说:“好戏还在后头,墨索里尼暂时休息,希特勒唱累了休息为时恐也不远了。”
⑥面对种种非难,他决定息影务农。1943年3月,程砚秋先后在北京海淀、青龙桥物色乡居房屋,弃艺务农。紧张耕作,闲来读史临帖,这是程砚秋务农时期的日常生活内容。应该说归隐西山,在程砚秋是蓄志已久的。早年他在上海演戏的时候,就曾请老画师汤定之作《御霜图》,预示着入山隐退之意。诗人周今觉为《御霜图》题诗四首。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一曲清歌动九城,红氍毹衬舞身轻。铅华洗尽君知否?枯木寒岩了此生。”在他心里,息影舞台、安于农事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归宿。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所谓好花看到半开时,何况是快落之花呢。”但人又是复杂的,在以耕读为业的同时,他并未忘怀舞台。“不唱可惜呀!”这话传到程砚秋耳朵里,又颇感欣慰,觉得不枉自己多年苦练习。他时常对梨园界朋友折简相召,大家天南地北地纵谈艺术,其乐陶陶。剧作家翁偶虹是他乡村居所的常客。程砚秋不止一次地提醒翁先生请多留心,遇到适合于自己演唱的材料,希望仍能编写为剧。为此,他解释道:“我现在虽然不登舞台,但是仓库里的后备物资,不能漠然视之。有朝一日,阴云消尽,我还是要为京剧服务。”
⑦程砚秋归隐西山时,曾将自己喂养的鸽子分赠好友,一年后,一只鸽子忽然飞回程家,这令他惊喜又感慨。有朋友说:鸽子归巢,说明他谢绝舞台的日子快结束了。果然,日本投降后他搬回城里,立刻着手恢复演出的事宜。
(选自《中华读书报·伶人往事》)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砚秋身上有着典型的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派,从他日常生活和嗜好方面也可略见一斑。
B.程砚秋常常长袍一袭,手提公文包去看电影,从一个恻面表明他个性鲜明,与人不同。
C.在《春闺梦》梦境的动作里和且歌且舞中,程砚秋显示出极佳的唱工、做工和太极功力。
D.分赠好友的鸽子飞回家象征着程砚秋的艺术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高蜂,重新焕发出青春。
17.对第⑤段内窑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砚秋拒绝为日本人唱义务戏,义正辞严,语言掷地有声,充分表现了他的民旅气节。
B.写梅兰芳隐居、余毅岩病重、杨小楼病逝等是为了与程砚秋的坚毅过人之处作对比。
C.程砚秋不与伪政权合作等做法,展现了他的凛然正义,也暗示了他为当局所不满的原因。
D.程砚秋劝说金仲荪先生,巧用艺术“行话”。幽默诙谐,开朗乐观,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18.文章在叙述程砚秋息影务农的过程中,是如何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请简要分析。
19.“一曲清歌”既写出了程砚秋动人的歌声,也写出了他如歌的人生。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逐步来展现这位表演艺术家的风采的。(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论网络文化
尹韵公
所谓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联系,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和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
网络文化是全球同步的文化。网络的横空出世,彻底粉碎了各个不同文明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隔断。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当代科技成果的强力推动下,网络强制性地把各个不同文明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可以预料,网络文化发展的全球性和同步性必定将给不同文化的未来,带来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网络改变了世界的文化地图和文化格局,甚至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网络文化是个性十足的“客”文化。网络文化几乎不设门槛,没有政党、财团、社会集团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规制,既无“把关人”之碍,又无专业身份之限,只要上手,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布信息和想法。现在,网络文化中最彰显个性的,就是“客”文化。播客、博客、威客、炫客、掘客、闪客、拼客、黑客、粉客等等,充分展示了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也显示了网络这个平台确实是非常适合个性的生存和发展。
网络文化是新人类文化,它培养和塑造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有别于老一辈的新一代人类,就像石器时代标明了新旧人类的鸿沟一样。网络文化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拥有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粉丝的网上意见领袖,完全有能力在舆论场上兴风作浪:一个主观故意的群发性短信,完全可以挑起小小的是非漩涡。不错,网络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网络越是发展,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越是增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就越是增大。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和掌控者十分关注、又十分头痛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享受网络这个人类文明最新、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注意保持文化特色,维护国家的信息文化安全。
6、网络文化有哪些特点?怎样看待网络文化的利与弊?
7、网络文化对社会和人类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