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优启圣、多难兴邦”,这种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虽经百难而不倒以及能够复兴的秘密所在。从哲学角度讲,“多难兴邦”主要说明 ( )
| A.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
|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
| C.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
| D.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
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清晰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可见
| A.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 B.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
| C.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
| D.史学典籍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 |
在中国,古人有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身”是指人的身体、体魄,“心”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素质。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完美结合。这启示我们:
| A.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 |
| B.对幸福的理解是因人因时而异的 |
| C.必须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
| D.应从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一系列公共事件,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催生出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请如“什锦八宝饭”、“做人不能太CNN”、“府卧撑”、“范跑跑”、“扬不归”、“驴友”、“山寨”等等。对此认识不正确是
| A.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 |
| B.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可喜的变化 |
| C.文化传播总要通过媒介才能实现 |
| D.互联网具有取代报刊、广播、电视的强大攻势 |
2008年12月19日徐本禹荣获“改革开放30年山东十大青年楷模”称号,几年前他怀着回报社会的信念,放弃攻读公费研究生的机会,坚持在贵州支教。这表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
| A.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 B.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
| C.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张家界将自己著名的景点“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原因是美国人拍了一部电影《阿凡达》,景区就将祖宗留下的真名改为电影里虚幻的山名。在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对下,这个闹剧才算收场。这件事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思考是:
| 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
| B.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斗争日趋激烈 |
| C.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
| D.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湮灭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