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光绪三十年),美国排华暴行引发中国反美运动,据《时报》称,上海各织布厂原本“连年亏折”,而在光绪三十一年“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对这段史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外国经济侵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③抵制洋货运动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④清末新政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这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 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
C.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 D.富人乐于输纳 |
2010年2月,欧盟连续召开三次重要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希腊债务危机给欧元区带来的影响。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欧元正式启用于两极格局解体后
②欧元区的形成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完成
③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④欧元的使用引发了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它们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它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该组织是
A.上海合作组织 | B.欧洲联盟 | C.北美自由贸易区 | D.世界贸易组织 |
196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批评越南战争是“一个伟大国家蹂躏一个小国”的“可憎”的战争,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美国霸权地位逐渐确立 | B.欧洲共同体的实力发展 |
C.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 | D.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
二战后,美国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宣称:“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这一“目的”的措施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B.推行杜鲁门主义 |
C.实施马歇尔计划 | D.缔结关贸总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