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统计,春秋后期各国共计约450万人,到战国后期达到2000万。250年间,人口迅速增加。造成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国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
| B.铁器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
| C.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实行奖励生育政策 |
| D.医学有巨大发展,人的平均寿命显著提高 |
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
| 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
| 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 |
| 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
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所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周初“封建”的实施主要基于()
| 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 B.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
| 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
| 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 |
某学者指出:“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其意在说明()
| A.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无所不在 |
| B.各国需基于本土性适应经济全球化 |
| C.经济全球化加剧价值观冲突 |
| D.经济全球化下民族国家的属性减弱 |
有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此处所说的“这个时候”应当是()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
|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
| C.20世纪40、50年代 |
| D.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
下图是一位同学上课时所记的部分笔记,笔记内容所反映的组织是 ()
| A.欧共体 | B.东盟 | C.北美自由贸易区 | D.亚太经合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