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
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
|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 B.废除了海禁政策 |
|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
|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 A.均田制破坏 | B.土地兼并 | C.赋税沉重 | D.重农抑商 |
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
|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
| 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
| D.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
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
|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
|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
|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