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表明
| A.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 |
| 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
| C.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封驳审议的权力 |
| 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 |
下列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相同之处是:
| A.采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 | B.革命道路脱离中国国情 |
| C.把反封建作为革命的目标 | D.全力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变化的趋势,其中与第二个高峰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 A.北伐战争的推动 | B.南昌起义的爆发 |
|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建国大业》以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段史实最能体现
| A.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 | B.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 |
| C.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于抗战胜利后 | D.民主党派是创建新中国的主要力量 |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
|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
1924年国共革命统一战线和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各政治阶层历来就具有团结合作.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 |
| B.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目标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基本一致 |
| C.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一致 |
| 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